第122页(1 / 1)

加入书签

('

当作贵妃一党,也要把他杀了,这时见陈元礼以目示意,心头一震,只得跪下去奏道:“贵

妃诚无罪,但众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犹在皇上左右,岂能自安?愿皇上深思之,将士安则

圣躬方万安。”京兆司录韦愕也跪奏道:“众怒难犯,安危在顷刻间,皇上不舍贵妃,只恐

将士要舍皇上,愿陛下割恩忍忧,以宁国家。”玄宗默然点头,尚未言语,已听得珠帘后面

杨贵妃的哭声。

只听得杨贵妃哭道:“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愿陛下保重,毋以贱妾为念。”玄宗神色

惨然,挥了挥手,陈元礼诸人都不敢再说一句,悄悄的一个个溜出去。

玄宗见了贵妃,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杨贵妃还存着万一之想,呜咽说道:“三郎(玄宗

排行第三),你还记得那年七月七日,夜半无人,咱们在长生殿所说的话吗?”玄宗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妃子,朕是但愿生生世世都和你作夫妇的啊,唉—

—”门外军士喧哗之声更甚,玄宗面色如死,眼泪已流不出来,“唉”了一声之后,再也说

不下去了。杨贵妃知道已经绝望,涕泣言道:“为了陛下的江山,臣妾情愿任由陛下处置,

只求乞个全尸!”玄宗也哭道:“愿仗佛力,使妃子善地受生。”回头叫道:“高力士,

来!”取过一匹白绫,掷给高力土道:“你带贵妃至佛堂后面,代朕送贵妃上升仙界。”佛

堂后面有一棵树,高力士奉上白绫,杨贵妃便自缢在这棵树下,死时年三十有八。后来诗人

白居易有一首《长恨歌》,写杨贵妃与玄宗之事,其中一段云:“九重城阈烟尘生,千乘万

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

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所咏的便是马嵬驿当日

之事。

玄宗在佛堂侧边的廊下独自徘徊,众人尽都回避了,他不敢去看杨贵妃临死的情形,但

又不忍离开。不久,只听得树叶籁籁的摇落声,想是为了杨贵妃临终的挣扎;不久,又听得

叮的一声,想是杨贵妃头上的玉簪已掉了下来。玄宗掩面长叹,但哀痛之中,却又忽地似有

轻松之感。门外的乱军大约已经知道了消息,喧哗之声已渐渐减弱了。不错,他最心爱的妃

子是死了,但他本身所遭受的威协也消灭了。

玄宗但感一片茫然,也不知是悲是喜,忽地有一个人影从黑暗的角落里出来,卜通跪

倒,低声说道:“陛下节哀,奴才有事禀奏……”玄宗怒道:“滚开,任是什么事情朕也不

理了。”他只道是那个太监,一看却原来是个戎装佩剑的军官。

玄宗大吃一惊,道:“你,你来这里作什么?”这时他才看清楚了是字文通,只道宇文

通亦已参加了兵变,又复问道:“朕已把贵妃处死了,难道军士们还不肯饶过朕么?”宇文

通道:“陛下可想为贵妃报仇么?”玄宗连连摇手,继而一想,宇文通若是意图犯上作乱,

不会仍执君臣之礼,于是便又把他叫了起来,低声说道:“你有何言,小声讲吧!”

宇文通道:“这次兵变实是受人煽动的,相国贵妃本不至于死,都是此人……”玄宗问

道:“此人是谁?”字文通正要说出“此人”的名字,忽听得履声“浙浙”,龙虎将军陈元

礼与长乐公主走了进来。长乐公主是来安慰父亲,陈元礼则是来请旨安抚将士的。宇文通见

了公主,心头一凛,连忙把话打住,却向陈元礼解释道:“我怕有乱军闯进,故而来此保

驾。”其实陈元礼并没问他,他这一解释便显得多余,反而引起了公主的疑心了。

陈元礼道:“将士们都是忠心室上的,皇上可以无忧。请皇上下安抚诏,让他们也得安

心。”玄宗便即下旨,命陈元礼去晓喻众军,说是杨国忠罪有应得,皇上对此次事情只有嘉

奖,决不追究,妃子杨氏,亦已军旨赐死,叫将士们各自安心散去。

御旨传出,众军还未肯信杨贵妃已死,玄宗又命高力上将杨贵妃的尸体,用绣袋覆于榻

上,抬出去给军士们看,军士们这才三呼“万岁”,各自散开。

玄宗又命高力士速具棺殓,将杨贵妃草草葬于马嵬坡上。

就在此时,有两骑马自西奔来,军士们截住一问,却原来是广元太守差人来进贡荔枝

的。

原来杨贵妃最喜欢吃荔枝,她是蜀州人氏;蜀中也产荔枝,不过不及岭南的甘美,所以

后来她做了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

之后,便不再吃蜀中的荔枝,而要岭南刺史给他设置专使,进贡岭南的荔枝。当时名诗

人杜牧有诗句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便是这件事。

广元太守早已接到驿书,知道玄宗与杨贵妃“驾幸”西蜀,心中想道:“贵妃在这仓皇

逃难之时,岭南的荔枝是吃不到了,我让她吃到家乡之物,也好讨她欢喜。”却不料荔枝送

到,正是杨贵妃下葬之时。军士们搜刮荔枝,哈哈大笑,顷刻之间,两大箩荔枝都给军士们

吃得一颗不留。后来诗人张佑有诗云:“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

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诗人的吟咏不必尽述。且说玄宗见乱事已弭,洪水亦退,道路复通,虽然悲痛,亦有

“不幸中之幸”之感,当下便令陈元礼约饬众军启行。哪知大乱虽然平息,却还有一点不大

不小的风波,因为杨国忠原是蜀人,他的部下将吏,多在蜀中,有一部分军士便不肯西行,

或请往河陇,或请往太原,或请复还京师,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时道路已经复通,扶风郡守吕甫和一些地方父老也赶到了马嵬驿见驾,遮道挽留;这

吕甫倒是个有胆识的官儿,攀着皇帝的车驾侃侃奏道:“至尊与太子俱往蜀中,中原百姓谁

为之主?我等愿率子弟拱卫至尊,东向破贼,还保长安。”

玄宗经过了这场兵变,惊魂未定,而且安禄山的前锋已直追长安,他哪里还敢回去。心

中想道:“蜀中号称天府之国,即使是偏安之局,也要比在其他地方的好,最少可以多享几

年福。”但这时众议纷坛,他乃惊弓之鸟,又不敢过拂众人之意,是以只顾低眉沉吟,不即

明言所向。

太子李亨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正想趁此机会收揽大权,好巩固他未来的皇位,当下便即

奏道:“逆贼犯阙,四海分崩,不得民心,何以兴复?今父皇人蜀,倘贼兵烧绝栈道,则中

原土地,拱手授贼,民心既离,岂能复合?然父皇以万乘之尊,又不能固守危城,冒不测之

险;为今之计,不如由臣儿收集西北守边之兵,召郭子仪、李光弼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

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然后扫除宫禁,以迎至尊。”

玄宗得太子挺身而出,愿肩重任,正合心意,立即如拟,便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

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命他们同心讨贼。后来李亨不待父亲“驾崩”,便在灵武即天子位,

是为肃宗。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且说在这场大风暴之后,铁摩勒本想弃职潜逃,后来见玄宗的安抚诏书已经颁下,心中

想道:“‘皇帝老儿总不能失信于天下,诏书讲得明明白白,对此次事情,决不追究,而且

杨贵妃亦已奉旨赐死了,我还何须恐惧。大丈夫来去当光明磊落,做事当有始有终,我既答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