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页(1 / 1)

加入书签

('

于是,秦纪和宁翊桐同时皱眉。

这是一个大难题,摆在摇摇欲坠朝廷面前共同的问题,需要共同解决,只能暂且先放下各自恩怨。

面对要不要放开防线,接纳难民,宁翊桐和女帝党持反对意见,不能让其进来。

理由简单,大夏末年,官商勾结,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哪里有空余的土地给难民?

难民一旦进来,没地方呆,便没地种。没地种,便没粮食吃。没粮食吃,便无法养活自已。无法养活自已,将造成严重影响,揭竿起义变叛军。

然而,秦纪却不是这么想的,巨江以北逃难而来的难民,本来就是大夏子民。

怎么着,总不能因为瓦剌占据五分之一大夏江山,就将在那五分之一地盘上的难民归类为瓦剌人吧?

现在同胞有难,你们却拒绝接受?

关于放还是不放,持续争论。

不放的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怕瓦剌探子会混进灾民中,进入大夏。

但秦纪一意孤行,坚持放行!

其实,杨吉吉在巨江,秦纪一声令下就能放,这事儿朝廷已经做不了主了。

所以宁拓灵机一动道:“陛下要放也不是不行,我们也阻拦不了,那么安置灾民的问题,陛下自行解决。”

谁都知道灾民很麻烦,就是坐吃山空的主,无底洞,得耗费大量钱财养着的烫手山芋,谁想接?

当然,宁翊桐表示国库空虚,你想放是你的事,跟我们没关系。

秦纪懒得和这群鼠目寸光的家伙解释。

当即命人通知杨吉吉,放行,不管来多少都放关系,没土地也没关系,反正有大批待垦荒的无主之地,用无主之地接纳难民就行了。

而秦纪接纳难民,倒也不纯粹只是因为难民同样是他大夏子民,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他要民心!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很多皇帝,都没弄清楚“民”究竟指的是谁。

绝大部分皇帝,口中的“民”是指贵族、地主。

至于百姓?那叫蝼蚁,称不上民!

想想,历朝历代的天子,真正出生草民的有几个?大多都是贵族出身!

所以,秦纪要做的事是理清思路,弄清何为“民”,凝聚真正的民心,将其凝成麻绳。

如此,他才会命杨吉吉放行,并且特地调派皇龙卫第一梯队运送过冬棉被、炭火,将其安置!

他是痛快了,然而钱如流水,掏空了!

他的“秦纪皇商”,一个集合卖镜子、肥皂,杂七杂八为一体的杂货铺,成了买家,各种购买粮食,导致粮价疯狂飙升,却依旧供不应求,弄得军费以及军粮都紧张起来。

这个冬天,怕是都不好过。

燕地那边还不断派人送信,要求朝廷提供粮食,否则就和瓦剌、突厥合作。

这把秦纪气到掉牙。

这帮逼,上次派来的使者,是朕恐吓的不够么?朕的话说的够清楚了吧?你燕地若敢和异族勾结,我秦纪即便不要江山,也要打到你燕地兄妹二人死无葬身之地。

哪个异族敢管大夏家事,跟着一起打。

朕现在火器多的很,不怕咱们就试试!

当然,燕地也就口嗨,毕竟秦纪特地在燕地设了粮站,只是粮食太过紧缺,粮站每日做不到供应三餐,只有早晨一顿稀粥、晚上一顿稀粥……

但也好过没有不是?

看着粮食、钱财,像流水一样,王公公急了,不断劝说秦纪改变主意。

“陛下,救济就是无底洞,灾民每天啥也不干,等着吃喝,再吃下去,咱们就入不敷出了。

别的啥也不说,那么多灾民,您不能永远养着吧?得让他们自给自足吧?

即便空余待垦荒的无主之地有很多,你也得买牛,买耕具,买种子给他们吧?

这又是一笔无底洞!

退一万步讲,您都替他们操办好,全都给他们,但现在寒冬腊月,得开春才能播种,秋天收获,得,又是一年。

敢问,这一年,拿什么养灾民?

您即便坐拥金山,也得掏空!”

面对王公公的着急,秦纪表示朕没想法让他们种地。

朕要以工代振!

灾民种地,换不来多少价值!

灾民自古以来都是大麻烦,可别忘了,秦纪创办产业不少,工厂自然也不少。

工厂是需要工人的,与其让灾民种地,不如进厂打工。

而且,等平定内乱,打尿瓦剌,收复失地后,他还要学西方,占殖民地。

可以说,现在的困难只是一时,这些灾民迟早会成为他的宝贝疙瘩。

紧接着,秦纪写下一张报表,给王公公,让他吩咐下去,按报表上操作流水线流程展开!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