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1 / 1)
('
人的公馆跑,为夫人讲佛法。大和尚真读了几卷经,自然说起法来天花乱坠。郑州大人夫妇
称大和尚为有道高僧,士绅们还能不跟着起哄?简直把大和尚捧上了西天,最好捧为菩萨的
化身,这才能博得知州大人另眼相看。
在和州,谁敢过问百福寺的事?尤其不敢过问百袖住持的事。
其实,出家人的俗务事并不多,谁闲得无聊去过问呀?实在没有人去注意一个出家人的
事。
住持是一寺之长,自己有静室禅房,禅房位于经楼的西隅,是全寺最清静的地方。全寺
最少人走动的地方就是经楼,和尚们几乎天天为人做法事,赚香油钱要紧,那有工夫认经?
那些佛经的一百个字当中,至少有三十个字的字义一般和尚看不懂。那些什么“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什么“波罗密”什么四阿合(修多罗藏)、俱舍婆沙(阿毗昙藏)、五部毗尼
(戒藏)……恐怕真能念而又能懂的人,真找不出几个。
也许百袖大师能念得正确又能懂;因为只有他才不时到经楼走动,至于他是否去读经,
就无人得悉了。
五月天,夏汛正盛,大江浊浪滔滔,江上帆影片片。一艘客船靠上了岸,旅客在纷攘中
拥上了码头。
姚文仲穿了一袭青长衫,青腰巾悬着精致的荷包,提了一只大包裹跳上码头。他比六年
前长高好不少,也更壮实了,只是脸上稚容退尽,他已是成熟了的青年人,但面貌却没有
变,剑眉虎目,轮廓分明。
由码头夫子提了行囊领路,疾趋清淮市。
清淮市是城外自然形成的小市集,北面就是横跨在横江河上的清淮桥。站在桥头向北
望,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城门进出形成人潮,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
通常,不在和州办事的旅客,宁可在清淮市的客栈落店,不进城投宿,在城外比较不受
拘束。有事进城也方便,过了桥便是城门口。
已经是未牌初,还有充裕的时间进城活动。姚文仲在桥头附近的悦来老店投宿,洗漱毕
换了一袭灰蓝色长衫,先在市街走了一圈察看形势,随即过桥进了州城。
百福寺在城东南角的东石坊,寺对面是市街。寺本身占地甚广,大雄宝殿是附近最雄
伟、最吸引人的建筑,因此寺前形成小市街,不像是佛门清静地。
姚文件先在寺四周走了一圈,凭他走了多年江湖的经验与见识,形势便—一了然,这便
是江湖人所说的探道,准备工作事前必须办妥,看清形势,办起事来才能收放自如。
回到寺前的小市街,买了一些香烛,进寺装模作样参拜三宝如来一番,随众香客跟着知
客僧在各处浏览,这才施施然出城返回客店。
傍晚时分,落店的旅客渐多,店中十分忙碌。他所住的三进院客房,掌灯时分便已客
满。
三进院错落建了十余间上房,没有前面大院那么嘈杂,旅客大多数携有内眷,照料的店
伙有一半是妇人。在他的隔邻有座小食厅,供上房的旅客进膳。
食厅的格局是三段式的,每段设四桌。东首四桌没有食客,他占了近东窗的一桌。一位
大嫂替他送来两壶酒,四式下酒菜便自行离去,替其他的旅客张罗。
喝了两杯酒,一位店夫领了五位姑娘入厅,在他的邻桌就座,但只有一位穿紫色剑装的
佩剑小姑娘就坐。其他四位稍年长的绿衣姑娘,则在两旁侍立。
四位绿衣姑娘也穿剑装,是墨绿色的,也佩了剑,带了百宝囊。只消看第一眼,便知是
四位侍女。
香风满座灯火生辉。
他暗中喝了一声采,好神气好美丽的小姑娘!
目光一接触小姑娘灵活锐利的凤目,他急忙低头收回目光。
这位姑娘的目光真的太锐利,似乎可以看穿对方的肺腑,美丽的面庞绽放出女神般的气
势,真可以让大多数的男人不敢平视。
当然,她那一身劲装和古色斑斓的宝剑,也让大多数的男人害怕。
四位侍妇稍年长些,年在双十上下,也盛气凌人,一个比一个冷傲,一个比一个美丽。
大概年轻貌美的出色姑娘们。都十分自负骄傲,尤其是身上带了剑的时候,更是不可一世,
让胆气不够的男人望而却步。
紫衣姑娘曾经瞥了他一眼,不再理会。也许他打扮得像个平凡的小商贾,引不起武林女
英雌的注意。
店夫送来了饭菜,四侍妇在旁侍立。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