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页(1 / 1)

加入书签

('

尚未大明。此时,飞霜姑娘正单骑离开东陵镇。

云中岳《匣剑凝霜》

第二十七章风流娇艳一枝花

兖州府辖下的曹州,下辖两县,曹县。定陶。在附近相邻的十一县的城池,除了曹州的

州城外,曹县是最大的一座城。由于上次匪乱,曹县未被攻破,依然保持相当的繁荣。但四

郊的乡镇残破的程度比曾经被攻掠的县城更惨,快三年了,元气仍未恢复,到处可以看到战

火留下的遗痕呢。

四郊村镇有些已经重建,有些已不在原来的地段,有些则完全在世间消失。而村镇的原

有居民,已十不存一,大部分是从外地迁来的人。

一次惨烈的匪乱,一次可怕的洪水,死亡枕藉,沧海桑田,原有的居民能够渡过两次可

怖的天灾人祸,大概是老天爷大发慈悲神明庇佑,因此这些人信神极为虔诚,也就是说,他

们都是些宿命论者,都是些逆来顺受,向命运低头的人,只要能活下去,任何痛苦他们都能

忍受,咬紧牙关泰然处之,甚少怨天尤人。

但新从各地迁来落户的人,大部分来自中部山区,这些人生活在山野间,与野兽为伍,

与山争田,狩猎为食,本身就带有粗旷的血缘,掠夺的本性与生俱来,一言不合不惜挺身而

斗,为争曲直可以不顾性命,不理会王法。所以他们这些新户,在外型上和气概上,有显著

的不同,极易分辨。

出城北行,经过披云楼,十五里到龙泉寺,再往北不足三里,便是军累集。在本地,村

民不叫莘家,叫莘仲。这是附近距城最近的一座市集,只有七八十户人家,如不是赶集的日

子,集内冷冷清清。

集四周建了丈高的土寨墙防贼,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寨门。集的东北角半里地,便是传说

中的夏朝莘仲君墓,那是一座方圆里余的土丘,长满了苍松古柏,至于下面有没有莘仲君的

遗蜕,谁也不知道。即使有,也早该化为灰土了。集以地为名,称为莘冢。

墓与村集之间,有一座建了不足一年的庄院,那就是本县大大有名的缙绅,居百万居陵

的庄院,当地的人皆尊称他为居爷或居大爷而不龙泉寺,那是本县一宫一现两大寺的一寺,

第一大寺是县西五十里塔,湾镇的大丰古寺。一宫是楚邱的瑞云官。一观,是建于莘仲集内

的大清现。

龙泉寺与大清观相去仅三里,佛门弟子与玄门信徒相处倒还融洽。

反正百姓小民拜神也拜佛,谁也不干涉谁的事。但观与寺的方外人,却是势不两立的死

对头。

龙泉寺的东面,是有北村。有北,就是古地名空桑,也叫北毫。当然。这里是不是真的

古北毫,得留给考古的人去伤脑筋了。

有北村有一位姓童的财主,叫童坚,是龙泉寺的十二护法之一,村民皆称他为童员外。

寺庙的护法是不好干的,不但得自己捐献香油钱,还得劝服信徒们慷慨解囊,因此,和尚们

必须尽力争取有钱有势的地方名人给外为护法,这得看住持和首座知客僧是否有此神通了。

由此推论,凡是名山大寺的护法,社会地位与地方名望,极可能是地方上首屈一二指的人

物,决不是一个穷措大,更不是一个家徒四壁衣食不周的村夫俗子。

童员外的住宅在村北,房舍二十余栋,自成一格,不与村舍毗连,中间隔了一座垂柳成

林的广场,宅四周也种植了无数柳树,庄门悬了一块大匾,大书两个颜体大字:柳园。因

此,提起有北村柳园童宅,远近皆知。

有北村并不在路旁,在官道东西两里地,小径从村西伸出,与官道会合处建了一座歇脚

亭,可是亭中从不供应茶水,因为附近没有人家,有北村无法供应两里外的茶水。歇脚亭往

南,十五里到县城。往北,三里到莘仲集。莘仲集是与定陶县交界的大市集,往北十二里便

是县界。

从莘仲集到定陶城,约十八九里。两县城相距不远,全程不足五十里,行程半日,因此

沿途没有客店,谁也不注意沿途村落的事,更不会关心他们的遭替兴衰。

艾文慈在城门刚开时人城,首先便到马市将坐骑卖掉。以他的穿着与身份来说,还不配

拥有一匹坐骑,有了反而引起官府的注意。

他身上有了将近六十两银子,如无意外开支,至少三个月内他不用为了食宿费发愁,不

需向任何人伸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