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1 / 1)
('
原因很简单。过犹不及。
靖江王转变得太彻底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看上去就不对劲。
不过,何夕并没有戳破。靖江王的心思是将来的事情,在何夕看来,是现在的事情重要。靖江王现在听话就行了。
何夕让人拿来一卷地图,正是台湾地图。不过而今还称作大琉球。
何夕打开,让靖江王看。何夕说道:“大琉球东有高山,有数道溪流从高山发源向西流淌。冲出一大片平原。”何夕手中的地图,是安庆公主描摹出来的。并没有那么精细,只是粗略画了一下。一来,台湾西侧的海岸线一直在变动。别的不说,在两次台湾之战中,大名鼎鼎的鹿耳门,而今早就是陆地了。
所以,用后世的地图看现在的台湾,是决计错误的。后世很多地方,而今还都在海里。
二来,太精细的地图,也无法解释。毕竟台湾岛上,自己人都未必清楚台湾是什么样子的。难以说明来源。故而这幅地图,就大而化之,仅仅描画出地形。也就是东侧高山,西侧平原,这样大概,细节处就很少了。
“这一片平原,沃野千里。比福建的平地少不了多少。而今岛上也不是完全没有人烟的。宋代就有人居住。后来元人将人都迁入大陆,后来也有人在岛上定居。更有土人可以为你所用。”
“朝廷也会给你支持的。你的三护卫加上家属,大概有十几万人,会陆陆续续地到台湾。经历一两代经营,未必比泉州,福州要差。”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也是陛下对你的厚爱。”
何夕侃侃而谈,说的都是真心话。他毕竟知道后世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觉得而今艰苦一些。但是创业艰辛,本来就如此。但能开辟出流传后世子孙的基业。也是不错的。
但是靖江王就不这样想了。
第二十八章 投名状
靖江王暗自咬牙。心中怒火中烧。心中暗道:“好一个朱元璋,好一个狠毒的朱元璋。一点都不念及亲戚情分,也不念这江山是我父亲打下来的功劳。”
靖江王看台湾,与何夕完全不一样。
他不知道,台湾后世是什么样子的。他仅仅知道而今台湾是什么样子的。
前宋官员总是流放琼州。在他看来,这台湾要比琼州更恶毒。
琼州好歹汉代就是朝廷的版图。几百年来,都有人聚居。早已是熟的了。虽然各方面都不好。但也不用从头开始。但是台湾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是一片荒芜。什么都没有。
什么沃野千里,不逊福建。都是空话,谎话。
靖江王更担心的是何夕没有说的,那就是瘟疫疾病。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说起来好听。但是做起来有多少困难,靖江王可比何夕明白。毕竟洪武年间,朝野上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行为。靖江王虽然没有亲自做过,但也听说过。
反倒是何夕对此是比较陌生的。
何夕虽然祖上也算是农民出身。但是何夕自己从小就没有下过地,对于种地都没有什么概念。即便有一些概念,但是后世农业与这个时代的农业,根本两回事,根本没有那么多农药,化肥,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产模式。
更不知道开荒有多苦。开荒的事情有多麻烦。
甚至靖江王而今彻底相信,朱元璋想他死这一件事情。在靖江王看来,朱元璋这个安排。就是想逼死他。
在何夕看来,大明对外最好的封地台湾。在靖江王看来,就是死地。
不过,越是如此,靖江王越是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何夕接下来的话,靖江王彻底坐不住了。何夕说道;“对了。前三年,朝廷负担靖江藩的开支。但是三年之后,这开支要你自己承担。靖江藩的一切事务,都由你自己操心。只要每年靖江藩的贡品无缺。朝廷都不会管你了。”
靖江王大吃一惊,又惊又喜,甚至不知道是惊是喜。
惊的是,只要三年的财政支持,这简直是要他的命。靖江藩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靖江王之前,大手大脚,根本没有什么钱。让他负责十几万人的吃饭,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开荒,三年之后,未必有产出。因为台湾是生地。不是熟的。将生地养成种庄稼的熟地。根据情况不同,是需要好几年的。
更喜的是,他有绝对的自主权。
他想做的很多事情,在大明都没有办法做。他只能用胡作非为,来对抗朱元璋。而今,却不一样了。他在台湾的一切,朝廷都不管。那么招兵买马。屯谷积粮,以备非常。岂不是可以了。
一瞬间,靖江王只有一个念头,暗道:“父亲,您丢的东西,我一定夺回来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