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页(1 / 1)
('
于是,朱雄英整整算了一天。
刚刚开始没有经验,他去请教了一些何夕身边的人,这才算是弄懂了。随即开始大量的计算。
朱雄英是专门学过数学。但是,朱雄英身边的老师,对这方面并不是太上心的。毕竟朱雄英是谁?是皇孙,纵然不能登基,将来也不愁吃穿,数学懂就行了。至于计算什么的,就不必强求了。
难不成朱雄英未来还要去当账房不成?
所以,各种计算方法,朱雄英都懂,只是计算量不够。
算了一上午,简直是晕头转向的。总算是将抚顺煤矿的数据给整理出来的。但是一合计,两边数目对不上号。
朱雄英直接都傻眼了。
再看草稿,草稿哪里去了?
看着遍地的白纸,他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找自己算错的地方了。
于是,只能从头开始。
再算好,就是晚上华灯初上了。几十根蜡烛之下,朱雄英草草用过饭。重要将数字给算出来了。结果一对,差了五百贯宝钞。是得五百贯宝钞。
朱雄英咬牙切齿地说道:“我将来一定要将宝钞给废了,太难为人了。”
给朱雄英带来最大困难的,并不是抚顺煤矿的账目。抚顺煤矿的账目其实很简单。他出的煤,也没有那么多的效果,出入两端都很简单。否则何夕也不会给三天时间。
账目虽然多,但是并不复杂。
何夕是给一个下马威,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但是宝钞,银子,铜钱,粮食,这些单位的换算,才让朱雄英吃够苦头了。
银子与铜钱,并不是锁死的一两银子一千个铜钱。而是随行就市的。当然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银子少,曾经银贵的趋势,一千一百多文,才能兑一两银子。
粮食价格朝廷管控,特别是辽东,何夕控制的死死地,也是一个固定价格。
而宝钞就不一样了。
宝钞居然是一个活动价格。自从洪武十四年到现在,宝钞又跌了不少,而且年年跌。虽然朱元璋已经停止发宝钞了。但是之前宝钞发得太多了。具体数目大概上亿万贯吧。
以至于每年的跌幅,不一样。但是一定有。
所以抚顺煤矿几年经营,每年的宝钞价格都不一样。很烦人。
五百贯宝钞,也就值不到二十个铜板。
朱雄英恨不得自己将这钱给掏了。大钱好找,小钱难找。朱雄英之前何曾有过这么大的计算量,出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只是朱雄英不服输,于是,这几十根蜡烛,点了整整一夜。
第三十三章 人选
朱雄英怄着气拼命算账,而何夕的奏报,也飞过千里。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里面的内容,不过是汇报叶旺之死,请身后事抚恤,还有就是辽东设县的可能。
朱元璋看了一眼,也是叹息一声。
说实话,叶旺这个人。朱元璋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他却知道,叶旺与他年龄相差不大。算是同龄人了。朱元璋的叹息,并不是为叶旺而叹,而今是为自己叹息。
岁月催人老。纵然是皇帝又如何?
随即朱元璋看着手中的密奏。却是何夕在辽东种种作为。特别是空手套白狼。转了一圈,就令数以百万计的资金,到了自己手中。
朱元璋吃惊之余,也很是警惕。
这今日何夕能用这个办法放在正道上用,将来就会有人将这个办法走在邪路上。
到时候,牵连的人可就多了。
虽然民间也不是没有什么邪教,骗人钱财。但是像这么大规模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不过,这是将来的事情。
朱元璋要处理的是眼前的事情,经过朱元璋半年的梳理,与镇压,还有幕后的交锋,遍布整个南方的清丈案,也算是进入尾声了。虽然不敢说全天下的田亩都已经登记在册了。
毕竟在这个技术条件之下,似乎有些不大可能。
但是全部登记的已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朱元璋也不求最后一点了。
毕竟,在经济学上有边际效应,并不是投入越多,产出越多的。过了某个边际,甚至会出现投入越多,产出越少。
朱元璋未必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却知道这个现实。
这最后剩余的,要么就是真正的达官显贵。比如徐达家的。要么就是边边角角,山沟里面,不知道怎么得有一块平地。平日管理都费事,正登基上去,今后收税都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甚至能逼死人命。
于是,朱元璋就要将清丈这一件事情缓缓地收尾。
这一件事情虽然结束了。但是朱元璋还不能立即对其他方面动手,毕竟,做事情也是需要节奏的。一张一弛。总要给下面人一些喘息的机会。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