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页(1 / 1)

加入书签

('

什么都没有变化。

而何夕一声令下,三大建筑社就开始动工。

分被承担城外水利修缮。与城内地基,还有遵化工业区厂房等修建。

总之,北京城修建已经开始了。

不过三万人还是少了一些。

纵然这三万人,与其说是建筑公司,不如说是工程队。或者说工兵。何夕提供了不少新技术,新方法,而今他们都还在摸索之中。只是他们似乎对于这些新办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对于工作效率,也没有什么追求。

毕竟,吃公家饭。磨洋工。也是很正常的。

何夕想要他们快,可以下死命令。自然可以加快进度。但是想要他们保持主动学习,专研精进的态度,却是难了。果然,天下最难的事情,第一是自己的学习,第二让别人学习。嗯,如果是学霸,可能是反过来的。

张大郎来到北京城,就是一个大工地。

只是张大郎此刻并没有什么心思看些工地,他身心俱疲。无他,带五百人,从蒲州到北京。张大郎伤透了脑筋。甚至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走了路而已,还能如此之艰难。

他手中那一张名刺,足够解决路上所有的麻烦。

问题是,这五百人本身就是一个大麻烦。

五百人代表五百个不同意见,他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麻烦事。这还是大家出来本身没有想惹事的情况下。好在一路上,张大郎也将这些人按照村落乡里组织起来。好歹理顺了内部管理。

这才好办了许多。

张大郎一到这里,就去找何夕。不过,何夕不是他想见就能见到的。却见何府的管家接待了他。

何府的管家不是别人,正是杨震。

北京城的工程一开启,何夕的忙碌可想而知。自然没有时间接待张大郎,而杨震正好在北京。于是就由杨震接待了他。

杨震听了张大郎所有经历,也看了张大郎的带来的人。忽然说道:“张兄。还不知道你高姓大名。”

张大郎说道:“贱名不足挂齿,张友直。”

杨震说道:“这一趟,你是赔钱的吧。”

张大郎说道:“无妨,只要大人满意。怎么样都行。”

有那一张名刺,张大郎已经赚太多了。他家算是小盐商,洪武年间的盐政还是很严密的。盐商们赚的都是辛苦钱,运粮食到边关,然后领盐引转卖。

生意规模不大。但是有一张名刺傍身,今后做生意,就没有人敢刁难。他家里家底不厚。但有这一张名刺在,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发家,当然了,如果能抱上何大人的大腿就更好了。

杨震说道:“大人最厚道了,让人办事,从来不会让人吃亏。这样吧。我给一个活计吧。保你赚钱。”

张大郎说道:“什么活计?”

杨震说道:“你跟我来。”

于是,杨震带着张友直来到隔壁,一个很简陋的院子,上面挂着大明北京规划司。先带着他在一个科室登记,张友直稀里糊涂的登记了一大堆东西。

最后又让取名。张友直不知道取什么名字。

杨震知道他是山西蒲州人。就登记为蒲州社。

在杨震的担保之下,几乎一路绿灯。然后,杨震又来到另外一个科室,找了一个老头。只听杨震称呼为“快大工。”张友直也不知道,这个快什么意思?难不成还有慢大工不成。

却见杨震在这快大工身边说了几句话。却见快大工拿出一副比人还大的图纸,细细端详了起来。

第六十二章 命运的神奇

片刻之后,快大工圈出几个地方。写在纸上递给了杨震。说道:“这些事情,只要不是傻子,就能做。”

杨震寒暄了几句,就告辞了。随即带了满头雾水的张友直,又跑到对面,也是一个新建的衙门,上面写着大明北京营造司。杨震带他见了一位铁大人。

铁大人直接出具了一份文书。让他签字画押。

张友直正准备签字。铁大人一把抓住笔,说道:“看清楚再签。”

张友直这才细细看了。是一份契书。上面写着他承包一个编号很长的工程。需要一个月之内完工。给银票五百两。

张友直皱眉,说道:“大人,银票是什么?”

杨震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说道:“就是这个,可以在刚刚成立的北京银行换成银子,一比一,面额多少,就能换多少。”

张友直说道:“真能换吗?”

杨震与铁铉的脸都有一些难看。

这是双方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但是解决得如何了?不好说。

杨震咳嗽一声,说道:“当然能换了。不过,没有换的必要。因为你如果卖东西,大部分东西都能用银票。而银票换银子,是要抽水的。你也是懂的。还不如直接用银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