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页(1 / 1)

加入书签

('

真实且残酷的一面,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都挣扎在死亡线,没有天灾人祸,勉强能活,一旦有天灾人祸,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儒家很多士大夫,至死不渝对抗何夕。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大明百姓生存条件之薄弱,稍稍有一点折腾,就活不下去,天灾不可避免,但是人祸却可以少来。

变法这种从朝廷体制上大变动,对上面人来说,是理念上的问题,对百姓来说,就是生死之间的问题了。

但是何夕今日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日子,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需要天下百姓再过六百年,何夕就觉得揪心之痛。即便为了天下百姓,何夕就不觉得自己做的错,他只觉得自己做的太慢了。

河间府的情况,远远超过了何夕的预计。

何夕很多计划,根本没有来得及实行,也没有办法实行了。

整个河间府,也就几座县城,还有大量百姓,这要归功于各县城的城墙,他们在洪水之中保护了百姓,只是这洪水,不知道多少时间才能退去。而面对着样天地之威,人的力量很薄弱的。何夕虽然知道,葛天工与申国公,已经动用所有的资源,来疏浚河道。这让洪水排的快一些。

但是这快一些,也是以月为单位的。

何夕现在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将粮食运输到各县,将百姓聚集到各县,让百姓在城中吃上几个月的救济粮,第二个选择,就是何夕筹划的以工代赈。

第九十七章 以工代赈

这两个选择,何夕会选什么几乎不要说了。

且不说,未来的北京城,定然会聚集大量的人口,即便说现在北京城的人才缺口,就已经影响到了北京城的发展。

修建北京城的城池,街道房屋,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何夕要的不是一个空荡荡的北京城,而是一个北方第一的工业城市。这就比较难了。而是危机也是机会。

山东,河南,河北三地受灾百姓数十万。寻常时间迁徙百姓成本非常高,这个时代迁徙百姓,只需一口粮食便是了。

更重要的是,粮食利用率会很高。

整个北方哪里的粮食最多?

北京城,准确的是北平城。

这里一直是大明北方军需重地,支持整个北方战线,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囤积在这里,虽然北京地区粮食产量并不高,但是这里储备的粮食足有数百万石之多。

在供应军需之外,还有大量的结余。

赈灾最快的办法,就是从北京调用粮食,发放给灾区。如此一来,赈灾用粮,仅仅能维持灾民的生产,其他的事情什么也做不了。泡在水里的土地,自然是做什么也不行。

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后,却能做出大量的贡献。

更不要说,运输也成问题,从北京运粮食过来,回去的时候是空船,这对运力是一种浪费。而回程的时候,将百姓带回北京城,既利用了运力,同样可以减少粮食运输浪费。

毕竟,即便最严重的河间府,大多少县城都没有被淹,真正受灾严重无法生活的是城外的百姓。

运走一部分,留下一部分。

整体上来,最有效率。

何夕下了决心之后,根本没有进河间府,在船上召见了河间知府,就敲定了这个方略,同时,派使者通知各地,所有受灾地区,都按这个办法来办。

当然了,以自愿原则为准。

……

沧州城中,一个大汉扶着一个老妇人与小姑娘在街角坐下,此刻的沧州城中,街头巷尾,密密麻麻都坐着人。

很多人觉得,洪水就是那种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所过之处,房倒屋塌,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并不多。真正的洪水,是怎么样的,是雨水绵延不断,水面一点点上涨,从一寸,到没脚,然后没腿,最后整个房子都淹没在水里,这个时候,人躲在房子上面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在水中时间长了,土坯房子才会哗啦啦一声,淹没在水面之下,发出最后一声悲鸣。

看似不疾不徐,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给人活路。

所以,固然有很多人是来不及逃出来的,但是更多是被困在什么地方,或者,他们低估了洪水上涨的趋势,正想办法逃走,却被洪水卷走了。

但是大多少数人,还是能逃出来的。

只是,洪水带来的灾难,从来不是不被洪水淹没就行了。

天灾与人祸并立,从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比如而今的沧州城,本来小城之中,一下子塞进来这么多人。几乎每一片不被雨淋的土地,都被人占据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