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页(1 / 1)

加入书签

('

当然了,何夕并不觉得,会有这么夸张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卫所,给打的不能补充人丁却是很正常的。

但是大明军户与民户是分开的,民户不会当兵的。除非朝廷将民户勾勒为军户填补卫所空缺。

何夕显然没有想这么做,那么这多出来的十几万人丁,是怎么样的身份就很重要了。

何夕说道:“存而不论。”

刘璟看着何夕,却没有再问。

刘璟知道,何夕一定会对兵制下手的。只是不知道何夕具体是什么章程。不过,刘璟倒是支持何夕对军中下手,倒不是觉得大明卫所制度有多大的缺陷。而是何夕是文官。

刘璟内心之中觉得,大明走到今日这个地步,与军中武勋跋扈是离不开的。刘璟觉得如何没有武勋跋扈,即便朱元璋没有安排好身后事,不过是朝廷之中一场争斗,死得人再多,也不过是一些官员。但是参与夺嫡的人,内心之中,应该有这种准备的。

而不是现在的样子,天下两分,骨肉至亲,却各持其勇,各展其能,杀死对方而后快。

无数百姓卷入其中,沉沟壑,填车辙。

压制武勋,让大明回到一个正常的文官政府,是迟早要做的事情。毕竟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想回到五代乱世之中。

怎么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军队必须是朝廷的军队,而不是这些武勋的军队。而且刘璟也看得出来,何夕对枢密院制度安排,大小相制。让真正的大权到了内阁手中。

另外,军队从来是核心的核心。对军队下手,更是需要小心谨慎。提防走露了风声。

何夕想了想,也不可能一点不透漏,毕竟还要人家做事,最少要给他一个方向。

何夕看似无意的说起来前线奏疏,说道:“叶沈与铁铉都说,军中缺乏合格的军官,毕竟而今火器时代已经来练了。”说到这里,何夕微微一顿,将火器时代的一些特性,细细给刘璟讲了。然后继续说道:“而一个合格的军官,不仅仅要有武勇,还有识文断字,精通数学,绘画等科目。我已经准备在京师建立讲武堂,并在前线各府县,建立起随军学校,从此,各军将领,必须从军校毕业考试合格之后,才能上任。”

刘璟一愣,看着何夕,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好一阵子才颤颤巍巍的说道:“何兄,你做得这一件事情,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先帝没有看错你,果然是经天纬地之才。”

第七十一章 兵临城下

刘璟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何夕的用意。

五代之后,儒生对军队武夫都有着深深的恶意。这种恶意很多时候,是无由来的,凡是遇见事情之后,都会将事情往坏里想。警惕性太高,乃至于到了过分的地步。

但是五代武夫之祸,是史书上的血泪斑斑,是天下读书人内心之中的伤痛。

有矫枉过正之意,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再提防武夫,也是要用武将的。文武之道,乃是国家不可改变的依仗。太过偏废,前宋已经用自己的下场证明了一切。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一边要用一边要提防。没有很高超的手腕是不可能办到的。

而今大明武勋,是需要打压。但是真要将大明武将都打压成文官门下走狗,却不是刘璟的本意。无他,这样的将领很难打仗的。

那该怎么办啊?

刘璟内心深处其实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武将能打仗,文官就不能打仗吗?

在秦汉之季,出将入相,可没有分文武之别。既然武夫不可信任,他们文官未必不能掌征伐之道。甚至这种感觉,还是何夕给刘璟的灵感,无他,何夕在军事上一些成就,虽然没有大加宣扬,但是该知道的人都知道。更不要说而今执掌北京军政大权的不是别人,正是何夕。可以说何夕乃是北方军队的总统帅。

这给了刘璟这个期盼。

但是此刻,刘璟将这个想法也抛开了。

无他,何夕计划书里写的培养将领计划,但是在刘璟看来,那分明是让军将都成为读书人,在培养军事技能之余,加上几门功课,宣扬圣人之学,恢弘忠义之气,不行吗?

如此一来,从军校出来出来军将,比起那些旧武夫要可靠多了。更不要说,该有加上必要的制衡手段。最少可以缓解文武两道之间的隔阂了。

大明长治久安就有了可能。

何夕想法没有那么多,无非是将后世成功经验拿过来。甚至这还是一个开始。何夕现在不对军队动手,仅仅是准备而已。毕竟,开战之初,动摇军心,可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战事扩大化,无数力量加入军队之中,军中原本势力格局是维持不住的。到时候才是何夕动手的最佳机会。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