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页(1 / 1)

加入书签

('

总之,尽可能对农民进行安抚。

更重要的是战争。

北京大规模征兵,将人力成本提高了。大部分百姓,只要愿意本分做事。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有一分糊口的工作的。而且战争带来的战争景气,也给这些百姓带来更多的出路。

问题是,何夕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不是何夕有什么本事。而是北京的基本盘太小了。

等于何夕将整个大明,以及大明已知世界都成为了北京地区的经济殖民地与商品倾销地。所以北京有富裕人力物力进行战争的同时,也能对百姓进行安置。

但是放在南京这里就不一样了。

首先,南京各地已经受到了北京工业化的冲击。这个冲击是各方面的。不仅仅是纺织业。只能说纺织业在江南占据的份额太大。影响力举足轻重。

北方纺织业一开始对南方的纺织业冲击不大。就是因为以方孝孺为首的很多保守势力在努力抗争。

方孝孺是有些东西。

他或许不理解一些现代的知识,但是有些现象他看得很明白。比如工业化对农村的冲击。这个问题,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一个世界级别的课题。

方孝孺给出的答案就是抗争否定。毕竟,儒家本质上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学问。甚至现在一些儒家的东西在很多偏远的农村保存的很好。

这并不是,他们并不在二十一世纪,而是他们生产关系保留了很多农业社会的东西,儒家在他们这里有生命力。

但是,当方孝孺倒台,丁显上位,并代替建立江宁工业区,基于赚钱这个立场。丁显毫不犹豫选择了纺织业。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人给这些人遮风挡雨了。

财富大量的向江宁区集中,让江宁区的发展,简直是一日千里,大有北京速度重现的结果。但是他的急速发展,代表着整个长江两岸纺织业的衰落。

无数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之中。

再加上连年的征战,货币贬值,民夫的征调。朝廷腐败。等等问题。百姓已经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很多百姓男丁被征召去为军队运输粮草。而家中全靠妇孺耕作。织布才有一些收入。而今连这一点收入都要剥夺了。

长江两岸,就好像一堆积薪,就差一根火星了。

而丁显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两岸百姓点燃了。

是的,士大夫们大多数无拳无勇。面对强权,他们大多都会跪,所谓资本主义软弱性,但是实际上,所谓的士大夫们也不是太强硬的。骨头也不硬。

大多数时候,也不可能闹出事情来。

但是而今与现在的情况想结合就不一样了。

朱元璋对天下的遗泽,也不是几年可以丧尽的。大明的家底也不是朱允炆几年可以败尽的。虽然百姓已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这个阶段还期盼有明君来解救他们,而不是造反。

所以,他们还能忍耐一段时间的。

这些士大夫们被砍头,他们被逼急。兔子逼急了都会咬人了。更不要说,这些士大夫之中,也是有人才的。可不全是兔子。

也不要忘记了。

何夕在北京筹划这一件事情,已经筹划了多长时间。

他早就在这里等着,江南出事了。纪纲就是整个计划负责人。此刻就潜伏在江南,四处串联。等待时机。而姚广孝正带着大量资金。准备给南京的新钞体系致命一击。

这样的情况下,南北真正的决战,第一战不会在前线打起来,而是在后方。在南京的大后方,江南地区打起来。

只能说,丁显与朱允炆与何夕相比,在知识面上差太多维度了。何夕从各方面对他们形成了降维打击。或者只要在烽火从江南升起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想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第一百二十八章

衣服在古代是很珍贵的东西。

很多百姓都只有一件衣服。

永乐年间,永乐帝带着太孙丢下大队,造访民居。看见一家人缩在稻草之中,不敢见人。因为他们只有一身衣服,谁出门谁穿。面对忽然来的达官贵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永乐用此教育太孙,知民生之艰。

却忘记了。运河两岸如此,其实与他是燕王的时候,挥兵南下山东为主战场有关系。

而今大明,因为何夕的影响。各方面实力要比永乐年间好上不少。而江南百姓的生活,更是要比大战之后,一直恢复不过来的山东百姓要好的多。

但也好不了多少。

每年冬天过去,就会有一些百姓当棉衣,将棉衣交给当铺,换几个铜板,操办而今的生活。等到了冬天,将棉衣从当铺赎回来。用这种方式渡过难关。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