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1 / 1)

加入书签

('

羹尧不由红着脸道:“大嫂,您别取笑,我倒不是为了这个,无非怕人议论而已。再则王爷那人,专一喜欢和我开玩笑,这事如果和他说早了,我实在受不住,您就不能替我求求母亲,迟上些时再告诉他吗?”

佟氏不由噗哧一声笑道:“原来为了这个,您也太脸嫩咧。”

接着又向年夫人一使眼色道:“既如此说,好在云家已有预备,这又是已经定局的事,婆婆,您就停上些时再和妹妹说去,要不然让二弟多受窘也不好。”

年夫人笑道:“你理他呢!我就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人了,为了娶媳妇还怕人开玩笑,如果王爷真能和他开玩笑,那还不是赏脸吗?这又怕什么咧!”

羹尧又涎着脸央求着,年夫人才答应,先缓通知年妃,羹尧接着又将要搬到后园住宿的话说了。年夫人也含笑答应了,羹尧谢过母亲和大嫂为自己操心之后,便着人去将昔年所居后园书房收拾出来,当天便搬了进去,夜晚屏退僮仆挑灯独坐,想起当年就读情景,不禁十分怀念恩师昔日一番教诲,再寻出那本晚村先生所赐时文来,点上一炉檀香,低声诵读着,真仿佛又是儿时受教光景,这旧梦重温,真有说不出的滋味,尤其是那本时文如论格调,仍是八股陈套,但试一细读,满纸都是微言大义,不禁把桌子一拍道:“这种文章,才真是替圣贤立言,令人一唱三叹,真无怪昔年恩师以此相授了。”

正在赞叹着,猛听微风飒然,案前窗户洞开,眼前黑影一闪,忽然窜进一人,伏地便拜道:“少爷已经高中进士还不废夜读,怎的这等用功?您还识得当年伺候您的书僮喜儿吗?”

羹尧不禁骇然,再一细看那伏在身侧的人,年纪约在二十七八,一身玄色夜行衣靠,黑纱缠头,黑布打腿,足下登着一双人发织成的草鞋,看去非常精悍利落,但只面目还依稀是那喜儿,连忙下拜答礼道:“师兄怎行如此大礼,这不折杀小弟吗?”

接着又道:“小弟自恩师去后,无日不在思念之中,昨日方从路师伯中得知他老人家现游云梦,但不知近日健康如何,师兄既然枉驾,还请见示为幸。”

那人连忙又叩了一个头道:“小人幼遭大难,国破家亡,幸蒙老大人收养在府,又幸亏伺候少爷,才得遇恩师,问明情形收在门下,如今虽然稍得恩师传授,怎敢忘本?少爷如此相待,反令小人不安了。”

羹尧连忙又一把扶着道:“恩师留书,久已说明师兄乃大明胜国孤臣之后,只未得知尊姓大名而已!前此一时有屈,原不知情,如果照师兄这等说法,那不止要屏弃小弟于师门之外,并以不足论交目我了。”

那人连忙站起身来,握手大笑道:“难怪这九城之中,和若干江湖朋友,都说您是孟尝信陵一流人物,原来竟这等肯折节下交,那就真不负恩师一番教导了。不过小弟虽然幸蒙不弃,免充厮养,您入门却在我之先,这师兄称呼还请稍微改一下,小弟才能答应,不然却不敢遵命咧。”

羹尧见他二目炯炯有神,举止也非常豪爽,忙道:“师兄与小弟同学,序齿又在我之上,岂有再改之理。”

那人道:“您不必再客气;还是以入门先后为序的好,否则反不是本门规矩了。”

接着又凄然道:“小弟姓周名再兴,那守宁武关玮遇吉的周总兵是小弟的叔祖父,先父讳继武,自叔祖殉国之后,流落江湖,复被鞑虏掠去为奴,辗转来京生下小弟,不幸病故,未几先母又复见背,这才被人拐卖尊府,得充书僮,多蒙尊府上下恩遇有加,小弟本也甘心伺候,以厮养终老,却想不到因为伴您读书,忽蒙恩师背人问及身世,小弟不敢隐瞒,只得据实相告,这才蒙恩师也收入弟子之列,携去江南一带,加以教养,算来一别已经十多年呢,不想师兄已如此长成,饮水思源,小弟焉有敢忘昔日恩义之理。”

说着又道:“恩师近颇安好,也常道及师兄近况,小弟月前既已到京,一来本想来此叩见,但以未奉师命不敢造次,今日方承路师叔之命,来此与师兄联络,师兄种种经过,不但路师叔全知道,便师父也略有所闻,您到底打算怎样咧?”

羹尧一面肃客就座,一面道:“路师叔人既在京,小弟昨日又已面呈一切,当然知道。师父远在江南,怎么对于小弟所为,也会知道咧?”

再兴笑道:“您忘了邯郸道上兴隆集遇刺的两根子午断魂钉了吗?老实说,您在中途所遭已全落在周浔周师叔眼中,要不是他暗中一番布置,那云小姐也许不会那样容易接近您师兄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