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1 / 1)

加入书签

('

白发老人接着道:“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定在甲寅年正月元旦,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宝,建元周咨,国号仍然大明。”

吴三桂道:“到了那一天,我要恢复我大明衣冠,率众先祭永历爷,然后发布檄文兴明讨虏,李涛,如今你信电不信?”

罗梅影递了一个眼色过来。

李涛会意:道:“请恕草民不敬,奉三殴下兴明’讨虏,恐怕不是单凭这样就能取信于天下的。”

白面书生道:“那当然。崇浈十六年,我一十二岁.受封为定王,两位看看这个。”

他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印,托在掌下。

看得出来,那是一颗银印。

白发老人双手接过来,走到李诗,罗梅影近前,又双手举印向二人:“两位请看。”

银印不大,篆刻的小字当然也大不到那儿去。

可是李诗、罗梅影都看见了,那是“敕封定亲王”几个小字。

罗梅影的目光又投向李诗。

李诗道:“老人家请回。”

白发老人捧着银印走了回去,双手递还给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接了银印又藏回怀中,道:“两位义士以为如何?”

李诗道:“吴将军为什么不早说?”

“时机未成熟。”吴三桂道:“我若早说,如何还能养晦待时,选时练兵,密图恢复?”

“将军认为现在时机成熟了?”

“满虏皇帝要削三藩、我要是不抢先一步,一旦失去乒印如何起事。”

“怎么说,宫里要削三藩?”

“不错。”

“将军是怎么知道的。”

“吴应沛传递的消息。”

吴应熊却没有告诉李诗。

宫里也没眼李诗提起过。

“三殿下就在这‘平西王府’这么多年。”

“五华山宫殿,再加上沐国公的七万亩庄园,藏一个人还不容易。”

“李爵不敢再对将军不敬!”

李诗收起了宝匕。

罗梅影也垂下了钢刀,但是她并没有把钢刀人鞘,道:

“不知道将军说的,现在还算不算数?”

吴三桂道:“女义士何指?”

“让草民二人尽快离开‘平西王府’,回到京里去。”

“我想留下两位。”

梅影手中钢刀微动。

“放走两位这种奇才,实在可惜,两位既是我汉族世胄,先朝遗民。何不留下共襄盛举。”

罗梅影手中的钢刀不动了。

白面书生道:“是呀!要是两位肯留下来,我会以国土之礼待两位。”

“多谢三殿下跟吴将军厚爱。”李诗道:“草民二人都有非走不可的理由。”

白面书生道:“可愿说说义士的理由?”

“草民对清主有许诺在先。”

“两位义士都是重信诺的人物,既如此,咱们不久之后在北京城见。”

不久之后“北京城”见?李诗他许诺卫护小皇帝十年,真要是有那一天,他怎么办?

李诗欲言又止。

罗梅影知道他,把话接了过去:“吴将军,草民二人是不是可以走了?”

吴三桂道:’两位义士随时可以走。”

李诗、罗梅影一起向白面书生躬身:“草民告辞。”

白面书生道:“我要谢谢两位。”

李诗、罗梅影微一怔。

“两位为我汉族世胄,先朝遗民保留了希望。”

李诗、罗梅影懂了。

李诗道:“倒是草民二人该谢谢殿下以及时现身,没有让草民二人铸成大错,成为千古罪人。”

“两位义士言重了,我送两位出去。”

“万万不可.草民等当不起。”

“两位都是国土一流,怎么说我都该送两位。”

李诗还待再说。

白面书生已然抬了手:“两位请。”

李诗不好再说什么了,只有道:“草民二人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他跟罗梅影双双向外行去。

白面书生与白发老人送了出去。

白面书生这一送,吴三桂、马宝、吴应骐,当然得跟随在后。

里头的人忙退向两旁,让出一条出门路。

出来再看,真的,外头也围上了,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弓上弦、刀出鞘。

照这情形看,李诗、罗梅影固然不难全身而退,但是要全身而退,恐怕得费上一番手脚。

吴尖骐从后越前,挥手大喝:“让开。”

那黑压压的一片潮水似的,很快的退向两边,让出了一条路。

李诗微欠身:“谢谢将军。”

吴应骐欠身答礼:“好说。”

李诗没再说什么,与罗梅影往前行去。

白面书生带着白发老人、吴三桂、马宝、吴应骐等在后送行,所到之处,众兵恭谨行礼。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