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1 / 1)

加入书签

('

德元二十二年重阳这天,休假的杨立拿着一本税册找到在院中锄草的郑郁,说:“自德元二十年,圣上免了赋税后,这朝廷拨下来的钱款是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咱们杭州还吃什么?”

“去年的军饷不是拨下了吗?”郑郁割去最后一株杂草,说,“这两年,新法已推行天下,局势一片大好。赋税不多,自然朝廷拨下来的钱也就不多。”

“军饷是军饷,公厨是公厨。”杨立把那账册丢在案上,蹲在他身边,弹走地上的一块泥,说:“圣上这两年沉迷修道求长生,那里能听我们的,军国大事都是刘仲山说了算。连他儿子满月取名,都是圣上亲取。”

前几月刘千甫儿子满月,德元帝看他这两年为官不错,连他儿子的名字都亲赐。

赐名刘禔。

郑郁微微一叹:“这两年天灾不断,圣上一意玄修,今年夏定、深、齐州生蝗灾,蜀中旱灾,国库这两年因新税补上去的钱又折腾的差不多了吧?”

“修道观要钱,官员俸禄也要钱。”杨立苦闷道,“倒是宁王在滁州大招幕僚,砚卿我们若是弄着这事,朝廷问罪下来,这观察使没观察到亲王,怕是会龙颜大怒。”

“今年的官员考课记好了吗?”郑郁给土松好,准备种点萝卜过冬时吃。

想到那个在百里之外的宁王林怀湛,郑郁就有些头疼,这两年总是时不时来信,不是借钱就是要他给朝廷上书夸他。

这下子又在滁州背着他不知做什么,他这个浙东观察使还得管这位祖宗在江南不出事,今年德元帝又爱子心切召他回京,要是背着林怀治一问起来,郑郁对他不好,就又闹出事。

杨立答道:“出来了,昨日我就清好了。去年的朝集使是我,今年要不李长史去吧?”

想及离开长安许久,加之宁王的事,郑郁摇头:“我去吧,今年州学的三位乡贡生不错,让他们与我一起到长安去。届时杭州的事务就有劳你与李长史费心,练兵得勤,城东张家的税记得收上来,还有城西十五里外的那个道观前几日有百姓说漏风,你到时看能不能挤出点钱给修一修,好歹是庇护百姓的。”

杨立边听边记,说:“砚卿明年早些回来,否则只怕会杭州我和李长史会手忙脚乱的。”

“放心吧,只是进京交递考课与朝贡,时间到了也就回来了。”郑郁笑道。

说干就干,郑郁写了奏折送回长安,若顺利现在德元帝已知晓这些事了。为着这些日子宁王的不安分,他也得去趟长安,真有异乱有些事当面说清会比在外州好。

何况郑厚礼也有两年没有进京了,这两年朝中局势微妙,德元帝就近几年一定会召郑厚礼入京述职。

杨立点头,随后几天他把杭州的财政以及衙门官员和下属县官员的考课成绩收拾好,还有进贡给德元帝的珍宝也一并装船。

正值初秋,华清宫内的登云阁中,飘忽的降真香随着金阳环绕着德元帝,他坐着蒲团上,闭目听着旁边的道人慢颂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

“积阳为神,积阴为形。”德元帝没有睁眼,“近日此法确为良效,只是还似是有心火郁结之感。”

南阳道人答道:“陛下方习不久,又操劳国事,我等进练丹药也无法分其两术。若想餐食妙气,步不虚而吟真声,还需等些时日,陛下天资已在我等之上,已参悟三元真君,形有妙仙人之态。”

一通话把德元帝这个求赖长生的皇帝听得高兴,他说:“国事难,家事也难,也难为你们陪着我这个稚童初习这些了。”

南阳道人颔首,声音似是混在香雾中:“陛下言重,世间求道之心大同,与真龙化云,也是我等百世之福。”

德元帝修道近两年,对这些话很是中听。

彼时,张守一躬着身子进来,朝德元帝说:“陛下,中书令来了。”

德元帝还是闭着眼嗯了一声,南阳真人见状退了出去。

一身紫官袍的刘千甫进了门,越过帐幔鼎炉,手里拿着几本奏折,走到德元帝身边,说:“陛下,卢龙节度使张忠石呈文说今年定州有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奏请免除今年赋税。”

“这种事你看着做决定就是,怎么还来问我?”德元帝语气虽是责备可却听不出怒气。

刘千甫答道:“户部的钱也是陛下的,臣就算想批也得先问问陛下才是。况且这朝天观正在修葺,正是用钱时。这江南受水淹的四州十二县赋税免了三年,今年才是第三年。再从户部拨钱下到州县,这一分一厘臣都得精打细算才是。”

但谁不知道,这朝天观是当朝中书令在德元帝寿辰时提出的观宇,为此朝中怨声载道、恨他的人不在少数。一个道观修下来,从上到下都是油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