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页(1 / 1)
('
曹髦令成济加快些速度,方才问道:“吩咐你做的事情,你进行的如何啊?”
司马炎自信满满,“那当然是很成功的,陛下看过我的上表了吧?如今的这些太学生啊,安心治经的就没有几个,服散的服散,饮酒的饮酒,反正就是不务正业。”
“我这几次前往太学,以你的名义赏赐了那些用心求学,没有去玩乐的学子们”
“可惜,你给的钱太少了。”
司马炎话锋一转,“在太学里的那些学子,哪個是贫苦出身的?各个都是大族子弟,那些赏赐还比不上人家的几顿饭菜呢!”
“给赏赐的时候,我都觉得脸红,生怕为他们所看不起”
曹髦忍不住笑了起来。
司马炎倒也没有说错,这厮在历史上可是跟自家大臣斗富还斗输了。
别看我大魏的官员贫苦,大族可是富的流油,就皇帝的那些赏赐,他们或许还真的未必能放在眼里。
曹髦说道:“重要的不是赏赐的大小,而是谁人所赏,得到皇帝的恩赐,这岂是钱财所能比的?”
司马炎没有再说话。
曹髦想要改变大魏,那就得从思想方面来改进。
大魏的风气非常的不好,颓废,避世,消极,享乐,魏晋的统治者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是造就了这一切,天下的官吏们会那般的不堪,一来是考核办法出了问题,二来就是思想出现了问题。
曹髦可以将改造制度的事情交给大臣来操办,而思想上的改造,他还是想着自己要多出力。
大魏的太学,可以说是大魏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地。
很多学术都在这里诞生传播,很多大佬都喜欢在太学里传播自己的学问,王肃和郑冲就曾多次在太学里公开讲经。
因此,太学是曹髦改造天下思想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曹髦先前派司马炎前往太学,帮着自己看看太学内的情况,包括授经博士,以及诸多的学子们,顺便奖赏一些能给予重任的学子们。
司马炎做的很简陋,他直接将自己在太学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或者说游记。
记录自己进入太学后所看到的诸多东西,甚至连交谈都写了下来,然后就将这个东西当作上表递给了皇帝。
他这种东西但凡不是交给曹髦,交给其余皇帝看,都要以大不敬的罪行给砍头了。
谁家大臣是这么写上表的!?
这玩意的格式和规矩你是一点都不在意啊。
尽管这上表有些简陋,但是曹髦还是非常满意的,起码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隐瞒,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宽厚,很符合安世的为人。
通过他的上表,曹髦即使没有去过太学,却已经对太学有了些认知。
大魏的太学,是从文皇帝时期开始重新设立的,主要还是效仿后汉的制度,一部分是招募年长有贤名的人来治经,一部分是招募年少的童子郎来经学启蒙。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和中学生。
魏晋的太学已经没有了硬性的年龄要求,这也是出自对大族的妥协。
两人一路聊着天,马车匆匆来到了太学门前。
两人一同下了车。
洛阳的太学并没有长安太学那般的热闹喧哗,除却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学问之战,其余时候,这里都是格外的寂静。
马车停靠在门口,也没有人来问津。
甚至能看到很多私人的马车进进出出,曹髦身穿便装,一身的贵气,身边一群甲士保护,可这在太学里并不算什么,太学里的大族子弟也是如此模样。
“进了这里,我便是你的弟弟,不可透露我的身份。”
曹髦吩咐道。
司马炎随即带着曹髦走进了这里。
看得出,文皇帝当初为了太学可是煞费苦心,太学的建筑群格外的雄伟,这太学的规模极大,通往各地的道路都是格外的平坦整齐,两旁绿树成荫,远处还能看到假山小泊,处处的阁楼凉亭,颇有些脱俗的意味。
奈何,如此庞大的太学建筑群,放眼望去,却是看不到多少人。
此处很是寂静,偶尔有几辆马车进出,除此之外,都看不到什么人。
曹髦板着脸,从齐王时代开始,太学就成为了一个镀金的场所,没有再培养出过什么真正的人才,教学风格也是愈发的抽象,开启了人不在场名在场的教学新模式。
很多人都只是在太学里挂个名,平日里也不会来这里多看几眼,在后汉时学子们必须要居住在太学内,而如今,同样也没有了硬性标准。
历史上,司马炎后来设立了国子学,只招收大族子弟,将太学“平民化”,当然,这个平民肯定不是真的平民,只是对比大族而言的平民而已。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