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页(1 / 1)

加入书签

('

陆抗不由得啧啧称奇。

曹髦还真的具备经典方面的天赋,何况,如今的他还具备了“远见”的加成。

看什么经典都是入木三分,甚至加上了自己的推测。

陆抗看的是如痴如醉。

这个时代的名士们,第一堂课就是经典,精通经典的不一定都是名士,但是名士一定得通经典。

包括诸葛亮这样的实干派,也是得先通经典,然后再学其他方面的东西,渐渐扩张自己的学术池。

曹髦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王肃的经典,站在皇帝的立场来解读,还真的有不一样的感触,陆抗读了好几天,都不曾出门。

可以说,陆抗感触颇深。

这一天,陆抗终于放下了手里的书信,他的书房内堆满了各类的经典。

看着那满满当当的注释,陆抗都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坏了好像有点太痴迷了。

而当他走出书房的时候,几个副将站在门外,看起来很是急切。

“将军!陛下派来的使者已经等了您一整天啦!”

看到陆抗,他的属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连忙说道。

陆抗也不急,先去更衣沐浴,方才在大堂内接见皇帝的使者。

使者虽然等了陆抗整整一天,却并没有半点的不悦。

如今的陆抗,地位水涨船高,甚至隐约超过了施绩,毕竟,他还极为的年轻,谁都不知道他将来能达到什么地位,反正就以如今的发展来看,这位肯定又会是一個吴国大都督。

皇帝所派来的是个阉人,但是陆抗也没有表露出对阉人的不屑。

“将军,陛下有诏。”

阉人也没有给陆抗宣读,而是直接将诏令交给了他。

陆抗拿起了诏令,翻看了片刻,脸上终于浮现出了更多的笑容。

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陆抗在来到前线之后,查看了各地的情况,随即给皇帝上书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查抄那些外逃之人的家产,收回庙堂,不许他的族人接收。

陆抗最先就是拿自己开刀。

就说陆凯,陆凯走了,可他的家产还在,这是属于整个宗族的财产,本该是重新划分给宗族内的其余人,这是吴国的惯例了。

但是陆抗却是上书要求打破这个惯例。

陆抗认为,大族这种两头下注的行为,会降低吴国的抵抗意志,他甚至上书要求让宗族连坐,表示自己就愿意先遭受惩罚。

陆抗的上书让群臣都惊愕不已,毕竟作为受益者的一员,能对自己率先下手的,那都是狠人。

孙休对陆抗的上书非常的重视,并且答应他要查收了那些人的家产,而对陆抗要求连坐,从自己开始的要求,孙休表示,过往的事情可以不追究,往后若是族内有一人逃亡,其余宗族皆以叛乱的罪行连坐!

有了陆抗来撑腰,孙休对这些人的态度都硬气了不少。

不过,群臣对此也不好多说什么

第二件事就是轻徭薄赋。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当真是极有难度。

为了战争的需要,三国常年都需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当初的后汉都不会维持这么庞大的常备军,也就是要打仗的时候才临时征召良家子,而想要维持军队,要打仗,就需要税赋徭役。

让庙堂轻徭薄赋,就是在削弱整个国家的战斗力。

陆抗的这个提议让皇帝极为的纠结。

但是陆抗认为,可以减少军队的数量,保留精锐的军队,他们如今所需要的是坚守而不是进攻,减少军队的数量,国内进行轻徭薄赋,缓和这严峻的形势。

不少将领们认为,因为荆南战场的失利,应当耗费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在这里修建城墙和关卡,加固这里的防御。

但是陆抗却很愤怒的训斥了这些说法。

陆抗只用了一个典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到了如今这个局势,倘若还想要从什么都不剩的百姓手里继续压榨出油水,再让他们来修建关卡城墙,那再高大坚固的城墙也保护不了吴国,吴国一定会灭亡。

他还拿当初的秦国来距离,认为只有得到百姓们的拥戴,才能让国家长久。

将军们虽然有些迟疑,但是庙堂群臣却非常的支持陆抗的这个决定,大概对他们来说,天下事并不重要,而劝谏皇帝轻徭薄赋却可以让他们得到好名声。

这比其他的都要重要。

孙休迟疑了很久,这次还是答应了陆抗,轻徭薄赋。

而最后一件事,是关于先前有功将士们的。

其实作为先前立功最多的将军,陆抗是最不该提出这件事的。

因为这让他有种急着要赏赐的感觉,对他本身的名声不是很好,但是陆抗还是上书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