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1 / 1)
('
张乃燕这种替老师传播学问、开枝散叶的行为,恰恰是中国学界传承千百年来最为推崇的。
新文化运动以来,虽然一直高喊着“打倒孔家店”,但其实大家仍然是恪守尊师重道这个传统的。
师父需要靠弟子传播名声,而弟子则需要打着师父的旗号来狐假虎威。
否则为什么美国哲学家杜威访华讲学一年多,无功不起早的胡适始终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充当着帐前开路先锋的角色?
他自然是需要借着这位洋人师父的名气来扬名立万。
要不然鲁迅先生也不会在日后的演讲中如此讽刺他的三位文敌呢:“梁实秋有一个白璧德,徐志摩有一个泰戈尔,胡适之有一个杜威……”
陈慕武更不敢和鲁迅交恶了,他怕这位留着一字胡的同乡若干年后会在演讲里再加上一句,“陈汉臣有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了,赵君豪的报道里,话里话外都是北大的教授比不上唐大的学生,岂不是给自己找了个不小的麻烦?让自己莫名其妙地就把北大教授都得罪了个遍?
陈慕武只能寄希望于这篇处在第十版的报道,不会被那么多人看见。
第12章 繁华背后是什么
事实证明,陈慕武的希望落了空,他还是小瞧了《申报》如今的影响力。
在这个除了听戏、打麻将、抽大烟、逛妓院,没有其他娱乐项目的年代里,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中的人们在空闲时间里,不是造人,就是看报。
作为全国发行量第一大报,别说是《申报》第十版的一则豆腐块新闻,就连第二十二版角落里的广告,都有许多人会逐字逐句读完。
元旦三天假期结束,一月四号早上,陈慕武才刚一到办公室,同事们就纷纷上前询问讨论会的事情。
“哎,老陈,难怪喊你元旦那天去天蟾舞台看《狸猫换太子》,你说那天你腾不出功夫来,原来是去工部局露脸啦!”
“我的错我的错,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这是某甲,两人同年从交通部唐山大学毕业,又一起进入到两路铁路管理局,因而关系也比较亲近,讲起话来没大没小。
“汉臣兄,昨日读报,见君之灼灼风采,实是长我国人之威风,灭彼洋人之傲气,佩服,佩服!”
“某乙兄,见笑了,见笑了。”
这是某乙,一个胡子都已经开始变白的老头儿,张口闭口称呼他为兄,让陈慕武很是尴尬。
现在的称呼礼节很繁琐,两个人之间不论年纪大小都互称为“兄”,看上去像是很亲近,但其实却是关系最疏远的一种表现。
“陈工程师,内人的妹妹近日从江宁老家来了上海,找时间我在杏花楼摆上一桌,介绍你们互相认识认识?”
其间还夹杂着浑水摸鱼,想趁机给陈慕武介绍老婆成为连襟的某丙。
这倒不是看上了他的科学素养,而是早就垂涎他背后陈家的家世。
好不容易应付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僚,英国籍总工程师又让秘书把陈慕武喊到他的办公室里,和这个声名鹊起的年青人见了个面。
自己下属里出了一个能和爱因斯坦侃侃而谈的人,让这位大腹便便的总工程师在昨天某位银行经理家里主办的沙龙中挣足了脸面,女主人也对他青眼有加。
他和陈慕武说了几句客套鼓励的话,还动用自己的权限,给这个年青人多发了三个月的工资作为奖金。
这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
……
张·今年才三岁·十年后会住进赫德路上的爱丁顿公寓,和陈慕武成为邻居·自始至终都住在沦陷区的皇军顺民·替小日本疯狂鼓吹大东亚共荣的文化汉奸·被汉奸胡兰成PUA又始乱终弃的恋爱脑·在后世拥有无数小布尔乔亚拥趸·爱玲女士在未来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
没读过她的作品,陈慕武对张女士的人品不作评价,但他很不认同她说的这句话,因为他显然还没习惯突然出名的滋味。
在单位里被当成稀有动物围观了一整天,犹如天籁的放工铃声刚一响起,陈慕武就飞也似地逃离了办公室。
好不容易从火车北站挤上了一辆五路有轨电车,之所以用“挤”这个字,是因为无论冬夏寒暑,电车车厢内总是像沙丁鱼罐头一样人挤人人挨人。
后世总有被小说电视剧洗脑的伪小资产阶级,总是称赞民国有多好多好,民国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堪比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交通方便,电车线路四通八达吧啦吧啦的。
陈慕武真的想把这帮脑袋不知道进了多少水的傻逼们,打包拎到他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里看一看,真实的景象究竟是什么样子。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