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1 / 1)

加入书签

('

前面说到爱因斯坦原计划来北大讲学,北大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花了大幅版面在校报上对爱因斯坦的到来热烈欢迎,列出了相对论学说的相关书目,还连开七个主题的讲座,另有六场面对各界人士的公开演讲。

蔡元培还亲自下场四方奔走,收集了北平各界的签名,在十二月八号连同一封欢迎信一起寄给了在日本讲学的爱因斯坦,以示对他此次来华讲学的诚意。

蔡校长携北大同仁和同学还在眼巴巴地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可谁知道因为种种原因,让爱因斯坦觉得北大不想再邀请他去讲学,又加上有其它的事情,因而让他最终取消了这一段行程。

二十二日爱因斯坦收到北大方面的来信,才知道和对方产生了误会,然而覆水难收,后续的船票都已经买好,是绝对没有再更改行程的可能了。

他只能提笔写了一封致歉信,通知蔡元培不能再去讲学这个令人遗憾的消息。

爱因斯坦的这封致歉信还在海上漂泊的时候,二十八日的《申报》上就已经刊登了一则题为《恩斯坦博士之来沪期》的消息,上面写爱因斯坦将在三十一日抵沪,修整停留三天之后就再次启程前往耶路撒冷。

几日之后,蔡元培在《申报》上读到这条消息时就颇为震惊,等他在元旦假期收再到爱因斯坦的来信,确定取消讲学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之后,不免大失所望。

于是他在今年一月四号的《北京大学日刊》上愤然提笔写道:“我们已有相对学说讲演会、研究会等组织,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学说,竟有多少贡献,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我们有一部分的人,能知道这种学者的光临,比怎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的几什百倍,也肯用一个月费二千磅以上的代价去欢迎他;我想安斯坦博士也未见得不肯专诚来我们国内一次。我们不必懊丧,还是大家互相勉励罢!”

一个月两千英镑,是日本方面给爱因斯坦讲学开出来的酬金。

而北大一开始提供的价码,是两个星期一千块大洋,被爱因斯坦嫌少而拒绝后,逼得蔡元培不得不跑到天侓饮冰室的梁启超处化缘借钱,改成了两个星期一千美元的价格,爱因斯坦才勉强同意去日本之后顺路来北大讲学。

如今大英帝国的余晖仍在,英镑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和美元以及大洋之间的汇率约为一比四比十。

因而北大一开始的价格,折合成英镑为每月两百,是日本方面开出价格的十分之一,也不怪爱因斯坦拒绝。

及至蔡元培找到大水喉,把价格提升了几倍,仍不过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已。

要知道,北大已经几个月都没给老师教授们发工资,但能从牙缝里省出来这么一笔钱,已经是蔡元培最大的诚意了。

他在校报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了钱的事情,想来是内心中对爱因斯坦这种不辞而别的行为十分不满。

但国力积弱被人瞧不起,认为北大没有能力也没有信誉支付足额的报酬也十分正常,蔡元培的这些不满无处发泄,只能无可奈何。

第16章 美国公使舒尔曼

现在各地报纸上刊登的,几乎全部都是本地的新闻和消息。

几个有钱的大报,也许会在几个重要的大城市,派驻专业记者,或在当地聘用兼职,遇到极其重要的新闻,他们才会将之通过电报传回编辑部。

为了省钱,新闻电报上的文字,也只不过是寥寥数语。

至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派记者的开支和收益不成正比,国际电报的价格更是负担不起,就只能向各家驻华的外国通讯社处购买了。

不过新闻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就像前面提到的《密勒氏评论报》那样,虽然它的发行部在上海,可仍有许多身在海外却想了解上海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向发行部汇款订阅。

发行部也会在每期报纸出版之后,通过邮递途径,向外埠的读者们寄递。

这种做法虽然损失了一部分新闻的及时性,但胜在价格还算低廉。

身在北平的人,想要看到上海的新闻,就可以向《申报》在北平的发行部门订阅。

每期《申报》发行之后,都会有一部分在北站装车,随着当天的火车北上,先是走沪宁铁路到南京,然后坐轮船渡过长江,再沿着津浦铁路抵天侓,最后换京奉铁路到达北平正阳门火车站,被等在这里的北平发行部门取走,最后派发到各个订户的手中。

路上虽然耗费了两天的时间,但这个消息的传递速度,足足比一百年前皇帝老子累死无数匹马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上一天。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