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1 / 1)
('
虽然时间一晃过去了二三十年,可他仍是铁甲依然在,少年血未凉。
听到胡适说,上海出了一个能和爱因斯坦侃侃而谈,被他称赞相对论水平的中国人,蔡元培萎靡了几天的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
他昨天还在校报写下“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学说,竟有多少贡献,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如此悲观的言论,没想到今天居然就梦想成真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蔡元培觉得,一定要请这位叫陈慕武的先生来北大讲学一场,让大家看看,我们中国人也能搞明白相对论的道理!
按照蔡元培的意思,他想以北大的名义拍一封电报,邀请陈慕武北上。
而胡适却说,为了表示诚意,他打算写一封亲笔信来邀请。
蔡元培也乐见胡适对此事如此上心,因为除了爱因斯坦拒绝讲学邀请之外,他最近还承受着“罗文干案”的压力,正处在和教育总长彭允彝不可开交的骂战之中,实在是分身乏术。
于是蔡元培就委托胡适全权负责邀请陈慕武这件事,因而才有了之前陈慕武收到胡适亲笔信的这一幕。
陈慕武又不知道个中背后的来龙去脉,看到信笺末尾署着胡适的名字,实在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现在压力来到了他的这一边。
北上讲学,去还是不去?
第18章 一字千金的电报
对于这个问题,陈慕武仔细思考了半晌,最终给出了一个字的答案:去!
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对方在信上提出的报酬诚意满满,五百块大洋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陈慕武知道他自己又早晚要出国留洋,穷家富路才能有备无患,多一块银圆落袋,他的心中就多一分安全感。
虽然陈家不缺钱,而且哥儿仨兄友弟恭,不会在财产分配方面产生矛盾纠纷,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慕武就可以大手大脚地随意花钱,否则时间久了,再和睦的昆仲之间也会产生嫌隙,最终导致兄弟阋于墙。
其次就是陈慕武的一点私心,他好不容易回到这个年代,除了想要“立功名兮慰平生”,也想亲眼见见课本上记载的一个个风云人物。
如今的北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除了日记里整天打牌的胡适,还有留着一字胡的守常先生,脾气尚且还算和善的迅哥儿,主职是物理学教授、兼任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的丁西林等等等等。
现在有这么一个和诸位大方之家公费见面的机会,他又怎么能错过?
(其实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剧情杀。他陈慕武要是不北上,那懒狗作者就需要再绞尽脑汁地想一个更不合理的理由来换地图了。)
于是陈慕武趁着午休的功夫,又到设在铁路局楼下的北站电报局,给北大的胡教授拍了一封电报。
他本来是想写信的,但又想到一封信从上海寄到北平,最快也需要三天的时间。
胡适这封信的落款时间写的是六号,而今天自己收到时,已经是四天之后的十号。
这样一来一回和北平通信一次,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没了。
而且写还要面临着信在路上被搞丢之虞,在后世网购,都还有可能会面临快递在天南海北地周游全国,就是不送到自己的手上,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更加混乱的时代!
比起写信,电报无疑就方便快捷了许多,今天中午他拍一封到北大,最快今晚,最慢明天早上上班时,就能收到回复——如果胡适舍得花钱给他回电报的话。
陈慕武之所至这么着急回复,就是怕迟则生变:假如不赶快把这件事给定下来,北大那边反悔了怎么办?
陈慕武从电报手册上查到北大的电报挂号,填到了电报单的开头。
这个由四位数字组成的代码只需要花费一个字的钱,就能让电报准确地送到北大。如果没有电报挂号,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写详细地址,要知道,这些地址也是要按字收费的!
他又揣摩了半天,掏出钢笔来了在内容一栏写下“适之兄、鱼信悉、何时可往、陈、灰”十二个字。
当然,他的报文中没有顿号,如何断句全凭收件人的文字功底。
这已经是陈慕武缩写功力的极限了。
“适之兄”三字注明了收报人。
毕竟电报挂号只能让送报员把电报送到北大,如果不写名字,门房就不知道该把这封电报送到哪位教授手上。
按照当下文人之间的繁文缛节,其实陈慕武应该管胡适叫适之先生,毕竟他在唐校时曾经听过胡适的讲演,一日为师终身为……算了,他可不想认他作父。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