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页(1 / 1)

加入书签

('

陈慕武倒吸一口凉气,他自然知道J·J·汤姆孙是多么大的一尊佛,而《自然科学会报》,应该是现在全英文世界最权威的一本科学杂志,他当初写论文时,根本就没敢想望这本期刊上投稿,所以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哲学杂志》。

信的最后,写信人建议他,如果以后再有论文发表,请不要寄给《哲学杂志》,直接寄到皇家学会的《自然哲学会报》就好。

看到信的落款是亚瑟·爱丁顿,陈慕武才终于知道为什么这封信是从剑桥寄出来的了。

原来爱因斯坦所说的拍电报,并不是拍给《科学杂志》编辑部,而是拍给了他的这位好朋友兼追随者。

在得知论文不但可能会发表在《自然科学会报》,而且还得到了J·J·汤姆孙的推荐,和爱丁顿之间产生了联系,陈慕武觉得爱因斯坦真是帮了自己一个大忙,可以算是他穿越之后,除了家人之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看来真应该找个时间,把宇宙常数的那个问题提出来,对这位大科学家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陈慕武的信是去年十一月二十日从上海寄出去的,而看爱丁顿的信上的邮戳,则是今年一月九号从剑桥郡寄出,上海本埠的投递邮戳,则是这个月的二十二号。

也就是说,他这次和英国的通信,一来一回在路上就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

一年之中通信四次,纵然他的大脑里有多少天才般的想法,都禁不住这路上耽误的时间。

德国方面则是寄过来了一个大号函件,里面装着他第一篇论文的抽印本,并附函一封,告诉他本篇论文将在一月份的《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看到自己写的论文,终于变成铅字出现在了期刊上,陈慕武悬了几个月的一颗心,总算落到了肚子里。

不管如何,他现在算是靠着一篇会引起巨大争议的论文,在物理学界钉进去了一枚楔子,勉强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在未来,这枚小小的楔子究竟能搅出来多大的窟窿,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第02章 一拳超人爱丁顿

下班之后,陈慕武来到爱多亚路上的大北电报局,给爱丁顿拍了封电报。

一个单词一块五分钱的价格,花得他肉疼。

但这钱又不能不花,因为自己的第二篇论文,还是寄给了《哲学杂志》编辑部。

陈慕武并不知道第一篇论文为什么会被拒稿,如果真的是因为编辑歧视中国人,那么第二篇同样也发表不了。

所以无奈,他只能给爱丁顿发这么一封电报,一是感谢他在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提供的帮助,二是告知他,自己的第二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已经发往《哲学杂志》编辑部。

陈慕武没敢直接提要求,让爱丁顿再跑一趟编辑部,把论文从《哲学杂志》上撤回,转投给《自然科学会报》。

因为虽然有爱因斯坦在其中牵线搭桥,但毕竟他和爱丁顿不熟,甚至连彼此之间的通讯也才是第一次,爱丁顿又是他陈慕武在物理学上的前辈,贸然使唤一个老前辈跑东跑西,既不合适,也没礼貌。

只能寄希望于爱丁顿能看明白自己电报中的话外音,别让他这几十块大洋白白打了水漂。

爱丁顿从没想到,这个叫陈慕武的远东年青人会给自己发电报。

在他设想的故事里,是自己的好朋友爱因斯坦,在远东讲学时,于报上所描绘的那种贫民窟中发现了一个物理学天才,并无私地对他进行帮助提携。

当然,这个年轻天才也不负众望,第一篇论文就在欧洲美洲的物理学界掀起了血雨腥风。

爱丁顿昨天才看完二月份的《物理学年鉴》,上面许多篇论文都围绕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发起了讨论,其激烈程度可以说是神仙打架。

柏林大学的玻特、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康普顿、……各个有条件的大学实验室,都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果,这些结果全都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一样,和陈慕武在论文中预测的如出一辙。

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德拜,更是写论文对陈慕武的理论大力支持。

自己老朋友爱因斯坦的眼光,果然不错!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就比如今天皇家学会刚送到的一份《自然科学会报》收到的通讯稿,来自哥本哈根大学新晋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

他在通讯中辞色俱厉地批评了爱因斯坦和陈慕武提出来的光子理论之荒谬,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必然会破坏麦克斯韦创造的电磁学体系。然后他还把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说了些云里雾里不知所谓的话。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