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页(1 / 1)

加入书签

('

处理完这一系列公务之后,黄郛又以私人名义,向自己留日时期的同乡兼同窗陈慕侨拍了一封电报,告知他令弟被剑桥大学邀请留学的好消息。

收到黄郛电报的陈慕侨,成为了陈家上下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虽然爱丁顿比朱兆莘早了好几天就把电报发到了两路铁路管理局,但陈慕武这条咸鱼在回到单位销假之后没几天,又请了一个星期的长假。

北上之前一天,大哥替他答应了张乃燕的讲学邀请。

过年期间,张乃燕在报上读到了去北大讲学的陈慕武的种种事迹。

刚过完年,这位新上任的浙江教育会会长就迫不及待地带着礼物再次登门,给陈家老太太拜年是假,提醒陈慕武不要忘记承诺,赶快定下日期回浙江讲学是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慕武只能再到单位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随同张乃燕南下浙江。

接到黄郛的电报,陈慕侨真是又惊又喜又愁。

惊的是,陈慕武到底做了些什么,去北大讲学一次,怎么会惊动国外的大学?

喜的是,自己小弟这枚金子终于发光,被世界上知名的大学慧眼相识。

但愁的是,年前陈慕武北上讲学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惹得老太太十分不快,为了能长时间地把小儿子留在自己身边,母亲开始着手准备给三弟安排相亲了。

如果此时告诉母亲,三弟将远赴英伦留学,而且一走就是几年,老太太肯定会是一百个不同意。

身为大哥的陈慕侨左右为难。

他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

第07章 各怀心思的众人

陈慕武在浙江省内讲学的行程安排颇为紧凑。

他先是跟着张乃燕到上海南站,坐着沪杭线的火车到了嘉兴,在省立第二中学讲演一场。

然后继续登车前往杭县,又在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各讲一场。

离开杭县之后,两人又从城南白塔岭下的闸口南渡钱塘江,在江对岸的西兴进入萧曹运河,坐船沿着千年的运河水道,直接穿过邵兴城,最终在曹娥江的西岸下了乌篷船,在曹娥庙旁等待着过江的轮渡。

曹娥庙中自然供奉的是曹娥,这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

但让曹娥庙闻名于天下的却不是曹娥,而是他的本家曹操。

庙里有一座曹娥碑,蔡文姬他爸蔡邕曾为此碑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一天曹操和杨修路过此地,曹操问杨修知不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杨修才思敏捷,一下子就看出来字中的深意,曹操让他不要说,直到往前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想明白,这八个字背后所指的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给张乃燕讲完这个故事,渡江的轮船也到达了曹娥庙前的渡口。

两人登船渡到江对岸,渡到江对岸,就到了陈慕武的故乡,上虞县。

无论是在钱塘江,还是在曹娥江,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西兴运河上,陈慕武从来没感觉有一丝一毫的晕船现象。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偏偏一到了海上,他就开始天旋地转,真是奇哉怪也!

按照张乃燕的安排,他们应该从曹娥江南岸的曹娥车站,登上甬曹线的火车,直接坐到终点宁波,然后在鄞县的省立第四中学和甬江女子中学各讲一场,就算圆满完成任务。

但在临行前,陈慕武的大哥陈慕侨,非要张乃燕在行程中多加一个学校,那就是上虞县驿亭车站旁边,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陈慕侨此举,倒不是因为秉信《项羽本纪》里的那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而是这春晖中学,和他们老陈家还颇有渊源。

陈家三兄弟的叔祖父陈春澜,在上海开埠之后,离开家乡来到十里洋场闯荡,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做起,一直做大到在上海开了十几家钱庄。

陈春澜子嗣不丰,那么多家钱庄又缺人管理,就从自家子弟里挑选精明能干的接手,陈慕武的二哥陈慕平因此才得到了江西路上的那家钱庄。

陈春澜年老之后不忘桑梓,先是拨款在上虞建立了春晖小学校,后来又拨巨款十五万大洋,在白马湖畔修建起了春晖中学堂。

春晖中学现在的校长经亨颐,又是陈慕侨在日本留学时的同乡兼学长,得知他三弟要回故乡讲学,就立即写信邀请陈慕武也来春晖中学讲上一场。

于情于理,陈慕侨都没办法拒绝这一邀请,所以才恳请张乃燕在行程中多加了这一个学校。

张乃燕巴不得陈慕武能多讲几场,所以也就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