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页(1 / 1)
('
陈慕武打算制造模型来游说卢瑟福在剑桥大学制造的粒子加速器,正是这一种。
只是,他让考克罗夫特来帮助自己一起研制范德格拉夫式的粒子加速器,这是不是也能算一种NTR?
说起来,除了考克罗夫特,陈慕武的那位中国同胞赵忠尧,也和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颇有渊源。
他在1955年,建造出了第一台七十万电子伏特的静电加速器。
而这台加速器中的大部分元件,都是赵忠尧在1946年参观完比基尼岛原子弹试验之后,去美国向高压工程公司(HVEC)购买来的。
这家公司是范德格拉夫和别人一起联合成立的,专门生产静电加速器。
但是卖给赵忠尧加速器元件的却不是范德格拉夫,而是他的一位合伙人,约翰·乔治·屈T润r普p。
当时一台完整的静电加速器,HVEC给出的报价最少也要四十万美金。
而赵忠尧最多能拿到的购买经费,也只不过有五万美金而已。
如此悬殊的金钱差距,他本来是应该买不到加速器的。
但是在相处中和赵忠尧越来越投缘的老屈,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把一台即将退休,要被送到废品厂销毁的加速器,以废品价格卖给了赵忠尧。
老屈家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在两代人里,出了两位爱国志士(不是),这真是一曲忠诚的赞歌!
赵忠尧和静电加速器之间有这么一层联系,这次陈慕武研制粒子加速器都带上了考克罗夫特,那怎么也不能少了他。
确定好帮手的人选之后,陈慕武终于开始制作这种静电加速器的模型。
这个模型制作起来很是简单,他让奥本海默给自己准备的原材料,只有一个金属锡罐、一个小马达和一条绝缘性很好的丝带。
奥本海默自己掏了买这些东西的钱,他根本不好去找陈慕武报销。
因为这三种东西加在一起,也没花掉他五个先令。
老师要这些便宜东西做什么?
第154章 卢瑟福幸灾乐祸
陈慕武让奥本海默买的这三样东西,稍加组装,就能支撑一个最简单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如果想要再省钱的话,那么金属锡罐可以换成吃完罐头剩下的空罐头皮,镀锌的马口铁和锡罐的效用没什么区别。
而那个小的电动马达也能被精简掉,换成手摇的齿轮组同样没有问题。
只有那条绝缘的导电带必不可少,它是运送电荷的载体,如果想要进一步省钱,倒是可以把材质从丝绸替换成其他的东西。
很可惜,尼龙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否则奥本海默就能给陈慕武找到比丝绸更便宜并且更牢固的绝缘带了。
这种起电机的原理就是让绝缘的丝绸带在底部时带上电荷,然后靠马达的转动带动丝绸带向上缓缓移动,从而带电荷的部分也缓缓移动到了起电机的上方,最后再通过电刷,把这些电荷转移到扣在最上面的金属锡罐上。
这些转移而来的电荷会出现在锡罐的外表面,并且随着时间慢慢积累,锡罐的电势也就会不断增加,直到上面累积的电荷的电势,足以击穿周围的空气。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让绝缘丝带在底部的时候带上电荷。
这同样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利用尖端放电,让一个高压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而正极连接尖端,把正电荷转移到绝缘丝带上。
另一种办法更简单,用不到需要花钱的高压直流电源,只需要利用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电学原理,摩擦起电。
印在一百美元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但在美国国父之外,富兰克林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一个科学家。
小学课本上写,为了研究电学他曾经在雷雨天的时候放风筝,试图用金属杆来把闪电给引下来。
除此之外,富兰克林还发现并命名了正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而用动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丝绸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起电物质,如果在这种起电机的底部,用一个一端接地的玻璃棒和丝绸进行摩擦,则同样也可以为这条绝缘带源源不断地提供电荷。
只不过由于电子是从玻璃棒向丝绸转移的,如此起电的起电机,到最后锡罐上面积累的都是负电荷,因而电势也为负,不能加速带正电的质子,只能加速带负电的电子。
不过这对陈慕武来说没什么问题,他又不打算用手头的这些价值几个先令的东西,把粒子加速器真的做出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