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页(1 / 1)

加入书签

('

乔治·伽莫夫,这可是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旗帜鲜明地支持“大爆炸理论”,并且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那个人。

难怪他会在讲座开始前,就能在讲台上捍卫由陈慕武提出来的这个理论。

他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年青人是自己的粉丝,现在才知道,他只是支持大爆炸理论,当然,现在这个理论应该叫做“盘古氏过程”。

伽莫夫是列宁格勒大学的学生?

这是陈慕武不曾预料到的意外之喜。

初次见到现在在全世界物理学界中名气最大,成果最多的00后年青人,伽莫夫还想继续表达他的那种由衷的激动之情。

可是正值下课的时间,列宁格勒大学走廊里的人流量,一点都不比列宁格勒火车站月台上的人数少。

陈慕武和约飞一样,觉得还是先去食堂当中吃饭要紧,没必要在此处阻碍交通。

从1924年年底,哈勃在《纽约时报》上买下广告来宣传自己的新发现,陈慕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致辞时说宇宙不是静态不变而是始终膨胀的那时候算起,到现在为止,满打满算也才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这几百天的时间看似不短,但是在现在这么一个交通不便通信缓慢的年代里,也算不了多长时间。

人大脑中的思想转变同样也需要时间,即使在证据面前,爱因斯坦都已经承认了他为了维持宇宙静态不变而引入的宇宙常数是一个错误的举动,宇宙膨胀说似乎更有道理,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还坚信宇宙是静态的这一点。

列宁格勒大学里仍然秉持这一观点的老师们不在少数,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接受他们教育的学生。

所以才会有刺头学生,想要给到学校里讲课的膨胀理论提出者陈慕武来个下马威。

可也不好说谁更刺头一些,在陈慕武和卡皮察的视角当中,伽莫夫这种行为算是捍卫真理。

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视角下,伽莫夫这就叫做上课不好好听讲,专门琢磨一些歪理邪道的理论知识。

卡皮察虽然是圣彼得堡本地人,但他大学毕业的院校不是这座列宁格勒大学的前身圣彼得堡大学,而是圣彼得堡工学院,现在改称加里宁工学院的地方。

更别提陈慕武这个来做客的外国人,两个人谁也不清楚大学里的食堂在哪,只能跟在伽莫夫的身后,让他带路去自己经常吃饭的地方。

别看在陈慕武面前表现的儒雅随和,但是伽莫夫在列宁格勒大学的校园里,至少在物理和数学系当中,那也能算是一名风光人物。

他和两个好朋友,在校园里组成了一个叫做“物理爵士帮”的三人小团体,天天聚在一起诵读诗歌,用物理符号和公式在学校的墙上涂鸦,偶尔违反一下校规校纪,去捉弄一些其他学生,甚至还包括不少高年级的学长。

——幸亏他们生活的不是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最讲究论资排辈,年功序列的地方。

通过这一系列的捣蛋活动,这三年青人身上多出来的精力得到了发泄。

但是他们如此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背后的另一个目的却没能实现,谁都没能吸引到学校当中女同学的注意力,从入学到毕业,他们三个仍然还是单身的好兄弟。

看到伽莫夫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走进食堂,坐在桌旁的三剑客当中的另外两位已经迫不及待地和他打起了招呼:“约翰尼,我们在这儿!”

约翰尼,是伽莫夫在小团体当中的“花名”,早就响彻了列宁格勒大学,大庭广众之下叫这个名字,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是今天,伽莫夫还是觉得自己有些社死,毕竟跟在他身后的还有学校请来的两个客人。

初来乍到的陈慕武,不知道列宁格勒大学里有什么三剑客,但是他认出来了坐在座位上和伽莫夫打招呼的那个人。

虽然认出来了,可他还必须装得若无其事,不能把心中的激动,表现出一丝一毫。

那一头很明显的卷发,和从小到老没怎么变化过的面容,不是朗道还能是谁呢?

认得出朗道,但是认不出伽莫夫,是因为陈慕武没买过伽莫夫写的那些科普性质的图书,但是买过全套的《理论物理学教程》。

然后他还有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室友,考C语言之前拜电脑屏幕上的冯·诺依曼,考理论物理之前,拜的就是朗道。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匿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陈慕武还以为朗道在里海之滨的巴库大学,没想到今天居然在列宁格勒大学里见到了他,他居然还和伽莫夫是朋友。

“你的朋友好像在和你打招呼,我们今天就和他们一起吃午饭,怎么样?”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