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页(1 / 1)
('
陈家上上下下都十分愿意这位每天宅在家里,不是像唐三藏那样唠叨不停,就是躲进自己房间里动笔写东西的小弟赶快出门去见见太阳。
徐志摩请他吃饭算是开了个好头,于是陈慕侨也乐于帮他牵线搭桥。
而且三弟出门也不是为了风花雪月为了享乐,而是拜访出版界的人士,陈慕侨估摸着陈慕武可能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又写出来了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翻出上海电话公司赠送的电话簿,他给这位南洋公学的前辈打了个电话。
听说是陈慕武想要登门拜访,张元济想都没想就立刻应允,并说如果时间来得及,他当晚就能在家恭候陈博士上门。
主人也着急见面,客人也着急见面,于是当晚,陈慕武就坐着家里的小汽车,去到了浦西极司菲尔路四十号的张公馆。
极司菲尔路本来不算是公共租界的势力范围之内,但是随着租界的工部局一次次地越界筑路,不断向外蚕食,这一带也就随之划入到了租界的范围之内。
和静侒寺路一样,极司菲尔路周围也是租界里有名的住宅区。
据说现在胡适也住在这附近,不过幸好当时他已经出国赴美,所以陈慕武才很“遗憾”地没和这位热情的胡教授见上一面。
但极司菲尔路上最有名的名人住宅,不是胡适家,也不是张元济家,而是这条路的七十六号。
虽然现在浦西还不算是上海的歹土,七十六号也不是那个令人作呕的魔窟,但是在天黑之后的夜里拜访极司菲尔路,还是让陈慕武觉得有些不舒服。
上海名士,每个人都交友广泛,张元济也不例外。
经常有外地的好朋友来到上海时不选择住旅馆,而是借住在朋友家。
张元济家就经常成为蔡元培在上海的落脚点。
最长的一次,蔡校长一直在张家住了多半年,从1923年上半年辞任北大校长离京开始,到下半年婚后登船赴欧为止。
陈慕武拜访那天,一个客人都没有的张家还算清净。
这也算是行了个方便,让他不必参与到无意义的社交当中去。
张元济和陈慕侨的关系,也只是都曾经在南洋公学,也就是如今的交通部南洋大学工作过但素未谋面的人,和陈慕武更是第一次见面。
两个人自我介绍完,又相互说了一堆漂亮的客气话。
——主要都是作为年长者的张元济在夸陈慕武,说他什么年少有为,学富五车,成就斐然,为国争光云云。
张元济早就在报纸上看到过,陈慕武回国这个消息。
如果他是那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书商,肯定早就会登门拜访,花大价钱请陈慕武随便写些什么文字编纂成小册子,利用陈慕武的名气,凭借这本畅销书,在市面上大赚一笔。
但张元济没那么做,他和他背后的商务印书馆,有自己的骄傲在。
让商务印书馆出版通俗小说,那是不可能,出版一些学术专著倒是可以考虑,只是究竟选什么题还要开会讨论,又怕贸然登门的话,会吃到闭门羹。
张元济从没想过那天会接到陈慕侨的电话,说他的弟弟想要登门拜访自己这个已经退休了的老家伙。
陈慕武深夜上门究竟有什么事?
张元济摸不着头脑,只能在不停的恭维声中,试探这位浑身上下充满着自信的年青人。
因为没有手机,所以陈慕武的作息时间已经被调整的十分规律。
他不想再和张元济打太极拳,于是就从公文包里掏出了自己的书稿。
那份自从回家之后就一直在自己房间不断涂改、又陪他东奔西走整整一天的书稿,终于也在那一天的最终时刻,交到了它该交到的地方去。
张元济拿到手上的一沓稿纸,第一页上只写着四个汉字,《大国崛起》。
于是他顿时明白了这个年青人找自己来是为了什么事。
张元济笑着拒绝了陈慕武的请求,他说自己已经从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位置上退了下来,现在是不问馆事,颐养天年,帮不了他这个忙。
他虽然觉得陈慕武很有名,这个选题也很有意思,但还是不想破例走后门给他出版,让他走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的正规途径。
然后陈慕武的回答,又让张元济觉得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觉。
他说自己这本书一分钱稿酬都不要,但必须交给商务印书馆来出版。
当晚的张元济再次疑惑。
他不清楚,陈慕武这又是在搞什么幺蛾子。
哪有人写书不要钱,这是看不起商务印书馆,把它当成一种施舍了吗?
第09章 缩微摄影初尝试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