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页(1 / 1)
('
而且到在最近,这项技术也已经开始运用到了商业环境当中。
只不过最早的使用场景,不是图书馆,而是美国的银行。
美国的一个银行家,为了让自家的银行不必再储存那么多已经过期或者注销的支票副本,研制出了一种“支票记录仪”的专利,把这些没用的支票制作成缩微副本,以便于银行能够永久保存。
这个专利后来被美国的柯达公司给买了下来,并借此大赚了一笔。
缩微摄影的技术总算是成熟了下来,既然能又能用于拍摄支票,当然也就能拍摄书本了。
事实上就在最近一两年,没有底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开始采用缩微摄影的这种方式,德语大英图书馆超过三百万页的藏书和手稿进行拍摄。
距离1932年的时间太短,陈慕武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阻止那次“一·二八”惨剧的发生。
但是他总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把东方图书馆中的书籍做一个备份,也算是为那场惨剧准备了一种最坏的兜底方式。
虽然纸质的书籍可能会灰飞烟灭,但至少还可以把书里面的内容,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
诚然,和张元济说,要用商务印书馆的书来换这本《大国崛起》的出版权,是陈慕武说了大话。
在他和这位出版界前辈解释清楚之后,一直摸不清陈慕武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的张元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陈慕武给出来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他没说是自己要这批书,而是说最近正在国内访问的这位瑞典王储,一向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不然他也不会冒着战乱的风险,千里迢迢到东方走这么一趟。
他这次找到张董事长,就是在其中牵线搭桥,想给瑞典方面做一份东方图书馆馆内藏书的备份。
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希望每年都能和东方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流,挑选一批书籍运送到瑞典国内进行展出。
陈慕武的这本《大国崛起》,算是给商务印书馆的一份见面礼。
如果商务印书馆能点头答应促成此事,那么瑞典方面也会拱手送上一份缩微底片的副本作为备份。
陈慕武脸上带着笑意地说完这一切,但是他的心中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肉疼。
这个缩微摄影的机器,肯定是自己出现,通过奥本海默家里的门路,到美国那边淘换过来。
但是落下的好名声,却拱手送给了对此事一无所知的瑞典王储。
说不定在张元济的眼中,自己对这件事如此上心,并为之跑前跑后,根本就不像是一位堂堂的物理学家,反而像是为瑞典方面跑腿的买办而已。
但就算是背骂名背黑锅,他也必须要做这件事,只求一个问心无愧就好了。
张元济原则上同意了帮馆内的藏书拍摄缩微底片这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但至于说图书交流,还是要再考虑考虑。
毕竟东方图书馆里的书都是自己和同仁们辛辛苦苦搜寻而来的,运送到国外,万一出了什么变故,这一腔心血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当时张元济对陈慕武的《大国崛起》更感兴趣,他问这个系列一共涉及到了几个国家,又问已经写好了的这三个国家,能否先当做第一辑出版。
如果换做一般人,肯定就会占了陈慕武这个大便宜。
但张元济还算很仗义,他还承诺这本书一定会照价给稿费,绝对不能让陈慕武白辛苦这么一趟。
有钱总比没有强,也不知道这笔稿费,能顶他向美国公司订购缩微摄影机器费用的几分之一。
火车沿着贝加尔湖湖畔缓缓开行,和来的时候时值盛夏不同,现在的车窗窗外,满是湖滨秋景。
奥本海默仍然在包厢当中的对面铺位,对自己的中国旅行日记做着修改。
陈慕武也终于写完了经过大幅删节后的《大国崛起》美国篇,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
他打算等火车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鄚斯科,就拜托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帮忙寄回国内去。
第10章 识字不能识一半
陈慕武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国内之旅,基本上把这么多年来计划上的事情,全都给做了一遍。
张元济同意让他以缩微摄影的办法,对东方图书馆内的全部馆藏书籍都进行备份之后,陈慕武就让奥本海默往美国国内拍电报,通过他的家庭在美国的关系,联系到了那位银行家,购买能够拍摄微缩胶片的设备。
当然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联系比利时的那两位工程师,从原理上自行设计一套缩微摄影的设备,然后直接进行拍摄,应该比直接购买成品要少花不少钱。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