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管他说他是中国人也好,说奥本海默是美国人也罢,不是俄国奸细,也不是德国间谍,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但是当奥本海默再次补充说明陈慕武的各项头衔和身份,尤其是英国的那一系列协会的会员之后,翻译才逐渐意识到,事情似乎有些大条了。

在现在的波兰人眼中,西边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不可怕。

刚成立的苏联是苏波战争中割地赔款的手下败将,也不可怕。

不管是得罪德国人还是得罪苏联人都无所谓,但是英国和法国人,他们可得罪不起。

虽然此时的波兰国内刚刚发生了一场没流血的政变,之前一直藏在幕后的毕苏斯基现在仍藏在幕后,却已经彻底掌握了波兰的实权。

但是,波兰的立国根本,他们之所以能在一战后获得独立,还是靠着战争的胜利者,英国和法国,在战后巴黎和会上对战后秩序的重新分配。

为了削弱的德国的实力,同时抑制新兴的红色力量苏联,所以他们才提出来了在苏德之间强行让波兰复国这件事。

英国和法国一直都是波兰的保护国,二战欧洲战场的开辟,也是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紧随其后对德宣战为标志。

——虽然宣战是宣战了,但是却一直没有动手,只是让士兵们在法德边境上静坐了好几个月而已。

奥本海默口中说出来的陈慕武的那一系列头衔,让编辑陡然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如果这个美国人说的都是真的的话,那么这些守在边境线上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丘八们,可能得罪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天快要亮的时候,这件事情经过层层上报,终于引起了波兰相关部门的重视。

然后就又有了陈慕武和奥本海默坐着汽车,从苏波边境到波兰首都华沙这件事。

华沙方面不但像那个德语翻译一样,知道陈慕武是一个英国来的大人物,他们也知道陈慕武的名字,以及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

于是和陈慕武对接的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对他此行遇到的这件麻烦的无妄之灾连声道歉,还说愿意赔偿他的损失,以及被耽搁所造成的旅途延误的费用。

外交部门的人刚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就又找上了门。

虽然从欧洲坐着火车东去鄚斯科,基本上都会途径华沙。

但是像他这样,大张旗鼓——虽然是被动的——地来到华沙的世界知名的大物理学家,除了早先的法籍波兰人居里夫人,就只剩陈慕武一个人了。

虽然华沙不在陈慕武的旅程计划之内,他来到此地更不是为了专程访问,但波兰教育部的人还是找上了陈慕武。

他们邀请他到首都的华沙大学和华沙理工大学去走一走转一转,如果能办个临时讲座,甚至留下来再讲几天学,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惜现在谁也不知道陈慕武和居里夫人之间,还有一层额外的亲戚关系存在。

如果知道这一层关系,再认真打打感情牌,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把陈慕武留在华沙几天……吗?

那是不可能的。

陈慕武和奥本海默虽然淹留在了波兰,但是他们之前应该乘坐的那列火车,上面还载有他们在鄚斯科火车站托运的很多行李。

如果路上没再出意外的话,这辆火车早就已经驶达了德国的首都柏林,他们那些行李应该也都被卸下车,放到行李房中,等待主人们拿着凭证提取出来。

虽然和随身携带的行李相比,那些行李中装的东西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也都是各种贵重的物品,其中就包括奥本海默在上海花大价钱买的许多礼物。

就算陈慕武耳根子软,被说动了愿意留在华沙讲学,那奥本海默肯定也不会答应。

一直到从华沙火车站的站台登上新的火车,波兰方面负责陪同的人员还都在连声说着抱歉。

但比陈慕武还有奥本海默更早到达柏林的,不只有同车的旅客和他们的大多数行李,还有记者们从华沙火车站通过电报传回德国的消息。

《柏林日报》的晚间版小报,也把这当做了是一条新闻,粗略讲了讲陈慕武在波兰遭受的这些不公平待遇,顺便也提了提,陈慕武已经于今晚乘坐晚班火车离开华沙,预计会到明天早上到达柏林。

作为德国首都柏林及周边地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张报纸,《柏林日报》的读者人数众多,受众身体也分布在各行各业。

在物理学界,也有认识它的忠实读者,偶尔还会把《柏林日报》当做自己发声的地方,通过和他熟知的记者,向外地传达自己针对某些事情的表态,和有关于自己的第一手资讯。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