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页(1 / 1)

加入书签

('

原因是创立了盎-波石油公司的伦敦百万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为了在波斯找到石油,耗费了他的大量财富,使其资产严重缩水。

迫不得已,他只能把自己公司股份大部分卖给了英国的缅甸石油公司,成为下属的一家子公司。

除了盎-波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百分之四十股份,也归英国人所有。

剩下百分之六十自然是归荷兰,这家公司是以开发荷属东印度,也就是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资源而起家的。

这两家石油公司是欧洲业界的领军人物,勉强能够和美国的那些石油巨头分庭抗礼。

不光是美国人没能给出陈慕武想要的答案,在座的使徒社其他人,也都不能回答他提出来的那个问题。

大家都是贵族子弟,家里根本不差钱。

办石油公司的那些都是暴发户,要么就是海外殖民地的土包子,和他们完全就是两路人。

他们不知道,一向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爵位等同于英国贵族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公爵的中国贵族陈慕武,为什么会突然想要去研究石油开采,做那些低等的工作。

问了半天,也没人能和盎-波石油公司及其母公司缅甸石油公司找到关系,只有一个人勉强算是给了陈慕武一个肯定的回答。

他说能帮忙看看,能不能联系到盎格鲁-撒克逊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这家公司正是荷兰皇家壳牌在英国的子公司,负责指导石油的储存和输送。

作为大英帝国的贵族,使徒社的这些成员家庭背景个个都深不可测。

几天之后,那个使徒社成员果然传来正向的消息,说对方答应和陈慕武见上一面。

小陈兴致满满地从剑桥去了伦敦,然后就吃到了闭门羹。

石油热潮掀起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找到石油公司,说自己有找石油的好点子,或者说自己有一个一定会出油的地点,向公司要一笔咨询费,或者提出合伙请求,等油井出油之后要一定比例的分红。

盎-撒石油公司,时不时的也能遇到这样的人。

但是像陈慕武这种大科学家亲自找上门来,却还是第一次。

对于科学家跨行来搞实业这件事,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毕竟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能向前发展。

只是科学家转行这件事,最终能有多大的成功率,谁也说不好。

就连爱因斯坦,他除了是一个知名的物理学家之外,谁能想到其名下还有一个吸收式冰箱的发明专利呢?

可是这个冰箱的模式直到一百年以后,也没有变成主流,甚至都没能规模成批生产,所以他的这个专利才不是很出名。

盎-撒石油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原以为陈慕武身为剑桥老臣,来到公司,面对高管,必有高论。

没想到他说了半天,也只不过是提出来了用大陆漂移在地球范围内寻找石油。

泰勒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自打提出来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

而且盎-撒公司在美国也有外派的员工,他们自然也就能收到那次石油地质学会开会的会议记录。

被所有的与会专家一致否定的异想天开的假说,居然得到了陈慕武的支持,接待他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

在英国通俗小说界地位很高的柯南·道尔,即使他支持充满了封建迷信的唯灵论,也不会掩盖他身上的光辉。

陈慕武也算是英国物理学的代表人物,就算他支持的是歪理学说,盎-撒公司的员工也不好直接当面驳他的面子。

面对陈慕武说可以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计算储藏有大量石油的矿藏,希望盎-撒石油公司的母公司荷兰皇家壳牌能够尝试去勘探钻井的这个要求,对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只能用要打个报告向总部反应,看看能否得到同意的答复再做决定这个理由给忽悠过去。

陈慕武知道,这只不过是闭门羹的委婉说辞,于是对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合作已经不怎么抱希望了。

几天之后,重新回到剑桥大学的陈慕武被奥本海默告知,他从报纸上读到了有关他和壳牌公司之间的新闻。

陈慕武从没想到,事情居然还有这么奇怪的发展,于是他连忙从奥本海默手中要来了报纸。

看来,盎-撒石油公司还真不是用客套话来糊弄陈慕武,而是真的把他打算开采石油的想法,告诉了上级母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

这次在报纸上发言的是壳牌公司的总经理,亨利·德特丁。

他甚至点名批评了陈慕武,大意就是说物理学家就好好研究物理学,不要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顺风顺水地取得了成功,就想着把手伸到石油勘探当中来,别用你的爱好来挑战我的专业。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