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页(1 / 1)

加入书签

('

“鄙国国力羸弱,科技水平更是不足,只凭我一人之力,想要在超导这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实验物理上取得成果非常困难,前次发现了铌的超导临界温度实属偶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日两国近代都曾饱受欧美之厄,白人断不可深交。我有一计,不知能否实行:从今往后,我于明处吸引白人之注意力,希冀他们能被百无一用的量子力学所吸引;而请仁科先生和你的日本同胞们,在超导问题上努力钻研,争取早日攻克这一难关,为中日两国人民谋福利。

“关于超导问题,我最近又产生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新想法。在目前已知的元素单质,尤其是金属单质当中寻找比铌更高的超导临界温度已经相当困难,仁科先生在铊元素上耗费了两三年的时间,也没取得什么进展。

“既然如此,是否能把寻找临界温度的视野扩大,不再局限于单质之中,而是可以研究一下他们的各种化合物?比如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等等,说不定就能有新的收获。”

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这就叫做不忘初心!

仁科芳雄给陈慕武写这封信的本意,就是借着通风报信这么一个由头,想要探探他的虚实,看看陈慕武是否真的在石油勘探领域有所建树,亦或是想要借着自己的名气,从石油大亨手中骗点儿钱出来。

如果陈慕武真的能指出几个日本周边蕴含有石油的地方,那就算这封信能收获的意外之喜了。

陈慕武知道仁科芳雄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可就算这样,他还是能把话题强行转到超导上面来。

忽悠人也要从一而终,而且这次他还在信里面下了血本,真的给仁科芳雄送上来了一份大礼。

在各种化合物中寻找超导临界温度比铌金属高的材料,可比在堪察加半岛和阿拉斯加地区寻找石油要容易的多。

陈慕武提到了铌和铊,又提到了氧、氮、硫和卤素这些。

范围已经都画的这么小,他就差把答案直接拍到仁科芳雄的脸上了。

就算金属离子有不同的价,化合物的种类也不止一种,但只要仁科芳雄有心,能够听懂陈慕武言外之意,那么他就不难找到在15开尔文下产生超导相变的氮化铌,这个是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当中,在1941年发现的最高的超导临界温度,并且一直保持到了1953年,直到科学家们又发现连接温度在17.1开尔文的钒三硅为止。

姑且不说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还有回国之后日本国内的东京帝国大学或者京都帝国大学,有没有能力和条件制造出这些化合物。

哪怕仁科芳雄如有神助,突然爆种,不但发现了超导临界温度在15K的氮化铌,17.1K的钒三硅,还更进一步地发现了18.8K的铌三铝、20.3K的铌三镓,甚至那个从1973年到1986年保持了十三年最高超导临界温度的23.2K的铌三锗薄膜,那也无所谓。

路线错了,温度越高越没用。

二十三开尔文的温度看起来很高,但变换成摄氏温标,仍然在零下二百五十度左右,仅比零下二百五十二度的液氢高出两度而已。

铌三锗的超导特性只能存在于实验室环境当中,绝不可能大规模商用。

制造液氢所花费的价格,比节省下来能源损耗折合的价格还多,这种超导运用在商业输电项目上有什么意义?

除非这个项目背后的大金主,叫王多鱼。

现在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最高的保持者,还是陈慕武在戴维-法拉第实验室中发现的铌。

如果仁科芳雄真的有心,像跟着菩提老祖学习的孙悟空那样,读懂陈慕武在信中所写的暗示的话,那他最少也能发现超越铌的氮化铌。

氮化铌15K的超导临界温度,比起10K以下的铌来说,那真是遥遥领先。

倘若超越了世界第一的陈慕武,那我岂不是就变成了世界第一吗?

说不定这就会给仁科芳雄带来极大的自信心,让他从研究超导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不受外界,尤其是陈慕武所说的“障眼法”量子力学的蓬勃发展所侵扰。

把回信寄往荷兰莱顿之后不久,陈慕武终于收到了泡利从柏林的回信。

就像他想的那样,泡利真的嘲笑了自己支持了一个一眼假的地质学假说。

《世说新语·规箴》中记载过一件事,晋朝名士王衍惧内,他老婆仗着和傻子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表姐妹,各种胡作非为。

他老婆很害怕一个人称京都大侠的同乡李阳,所以王衍每次劝他老婆,就会说“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老婆才会有所收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