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小马库斯却在这件事情上看到了营销的机会……

这只能说,资本吃人的时候,真的是连骨头都不吐的。

“瓦伦堡先生,我觉得还是算了吧。这完完全全就是一场悲剧,按照我们中国话来说,你的这种行为完全就像是在吃沾着人血的面包。虽然或许可能能治病,但是吃这种人血面包,不觉得太过血腥了吗?”

这个时间段,鲁迅的那个小说《药》应该已经发表了吧?

陈慕武记不太清楚。

不过就算是不发表也没关系,反正这个吃人血馒头的习俗,肯定也不是他凭空杜撰,而是一直以来持续至今的。

可以看出来,小马库斯是想要为了沃尔沃能闯出名气而做些事情的,他做的挺好,希望他下次不要再做了。

“唉,好吧,陈博士。我也是觉得有些拿不定主意,所以才想着向您请教请教。”

作为现在这个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终端,火车站的设置可不会像未来的飞机场那样,被设立在离市区较远的郊县,而是基本上都在市中心。

但是小马库斯和陈慕武一行人,还是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汽车,才到达了最终目的地。

这不是因为斯德哥尔摩市区内交通堵塞,而是因为市政厅给王子学院批下来的那块土地,位于城市的近郊。

相当于他们刚刚才坐着火车入了城,现在又坐着汽车出了去。

第122章 指着鼻子骂大街

把行李放到小马库斯替一行人准备的住处当中,陈慕武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小马库斯一起去驻地旁边不远处的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工地参观。

在一年以前,借着瑞典王储去中国参观访问的那个机会,陈慕武也跟着回了一趟中国。

也就是在那次回国期间,陈慕武和瑞典方面在上海的瑞典驻中国公使馆里,联合宣布了要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共同建立一所为中瑞两国培养人才的学校。

自从在中国一别之后,这次再来斯德哥尔摩,还是陈慕武第一次亲自到实地来观看考察学校的建设进度。

他的潜意识里,是欧洲的这帮工人们都不够勤劳,每天坚持的都是八小时工作制,准点上下班,绝对不会做加班这种事。

尤其是瑞典地处以高福利而著称的北欧,工人的效率可能比欧洲其他地方还要更低一点。

所以在没来瑞典之前,陈慕武对这边学校的建设进度不抱什么希望。

但他忘了一点是,现在是1927年,而不是2027年。

一百年前的欧洲人祖宗,还是比一百年后的那些他们的子孙要勤劳得多的。

这就好比是昭和男儿对上平成、令和年间的废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陈慕武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于是就出现了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的情形。

早在1817年,那位英国早期的空想SH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就提出来了“八小时工作制”的雏形:“八小时劳动,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分配。”

但是他的这个口号就如同他的头衔一样,只是空话,一开始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欧文提出口号的1817年,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峰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水平的大爆发,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产生了工人人手不足的窘境。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人还都是挺忠诚的宗教信徒,坚持着宗教日不工作的理念,一年的正常工作日是两百零八天。

可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之后,机会大量涌现,英国的全年正常工作日,一下子就升到了三百零六天。

在十九世纪的伦敦,甚至普遍存在有大量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每个星期工作七天的血汗工厂,工人为了英国工业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但是他们收获到的权利,和他们为之做出的付出完全不对等。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资本主义以远超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到工人身上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ZY机器,资本家们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真正让资本家们向工人妥协的一个标志点,是1886年5月1日发生在芝加哥爆发的大罢工。

看这个时间就知道,这正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源。

工人们在那一次以及后续的罢工活动上,喊着欧文提出来的“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为自己争取着权利,逼着资本家和工厂主们不断妥协。

但其实真正的八小时工作制,只是在不久之前才第一次出现在了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的福特汽车工厂,进而慢慢地推广到了美国全境。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