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是没了他陈慕武之后,英国能不能拿到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卡文迪许实验室能不能在因为经费不足而稍微沉寂之后再创辉煌,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达夫爵士对雷炳扬的回答,或者说是吹捧的彩虹屁很是满意,他忽然故意提高了声音,当着在场全部公使的面大声说道:

“代办阁下,就像阁下说的那样,不论是陈博士,还是赵博士,都是我们英中两国合作的典范。英国和中国都是有着很长历史的国家,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下来了很深厚的底蕴。

“中国有人才,而英国有优秀的教育系统,未来我们继续合作,一定还能培养出更多的对世界对人类有益的物理学家科学家,而绝不会培养出那种脑子里除了赚钱什么都没有的金融投机者!”

达夫爵士的话说得越来越大声,直到最后恨不得都要喊了出来。

而在他话语最后点出来的金融投机者,则是暗搓搓地代指美国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家,以及越来越狂热的美国股市。

说到底,就是看美国公使哈里森在晚宴上的所作所为不顺眼,故意抬高英国的地位,从而达到暗地里贬低美国的效果。

这哪里是什么外交场合,简直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儿戏。

鹬蚌相争,得利的是渔翁,倒霉的是……

陈慕武。

美国公使哈里森又不是傻子,他当然能够听出来达夫公爵话语里那些讽刺的潜台词。

好在这位公使先生他本人的理智还在,并没有因为对方的言语相激而血往上撞,失去理智同达夫爵士吵架。

说不定那个虚伪的英国佬,等的就是他自己这么做。

只要他做出这种举动,不就更能证明英国人嘴里说的话不虚,自己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而美国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国家。

哈里森干脆连反唇相讥的想法都没有,他直接端着酒杯离席,去了晚宴会场当中的别的地方。

诺贝尔奖得主的那一桌,是今天晚上全场的焦点,自己如果贸然走过去的话,那他的意图就变得很明显。

所以哈里森把他的目标定在了别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曾经在三年前同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陈慕武。

既然英国公使选择从中国代办的身上下手,展现他那浓浓的优越感。

那自己干脆就给他来个釜底抽薪,直接攻略掉陈慕武好了。

“陈博士,晚上好!我是美国驻瑞典的公使,利兰·哈里森。”

在发展了黄帝星,并且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过后,陈慕武对美国的态度那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曾经明确表态过,不公正的《排华法案》一天不被废止,自己就将一天都不踏上美国的领土。

当然这也包括同样出台了法案排华的美国北方邻居和小跟班加拿大,虽然这个国家现在来说还没什么存在感。

所以陈慕武从未主动跟美国的国家官员们打过交道,他认识的美国人数量也寥寥无几,不是物理学家康普顿,就是天文学家坎贝尔,都是学术研究圈子里面的人。

直面美国外交人员,对陈慕武来说还是第一次。

可“伸手不打笑脸人”,哈里森都已经亲自走过来当面打照顾了,虽然拿不准他心里想的和过来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但陈慕武总归要客气两句的。

“很荣幸能够认识公使阁下,不知道阁下今天晚上找我,是有何贵干呢?”

陈慕武一有回应,哈里森便很自来熟地在餐桌上放下酒杯,在陈慕武身边找了个空位置坐了下来。

“陈博士,你或许不知道,在二十年前,当时年纪轻轻的我就已经是美国的外交人员,作为低等级的工作人员随着出使各国的公使们去过很多国家,当然也就当过北平。似乎是在1901年?我记不太清了。

“我对中国这个国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里的人们质朴又勤劳,只是缺少对西方社会的一些接触而已。

“我觉得假以时日,这个国家一定能崛起,果然在二十多年以后,出现了你和今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赵博士。”

哈里森的本意,是想打一打感情牌,通过说自己曾经去过北平,来迅速拉进和陈慕武的好感。

只是的话语里充满了不自知的傲慢,若不是顾及到场合,估计陈慕武的眉毛早就要拧到了一块去。

什么叫“缺少对西方社会的一些接触”?

意思就是在此前的中国人蒙昧不堪,是广东湾外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去了先进的知识呗?

而且看对方的那个意思,他好像是把陈慕武的成功,大部分功劳都揽到了西方的教育和普世价值观上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