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页(1 / 1)

加入书签

('

可他还是做了好一番斗争,怕自己写的信可能会因为邮政路上遇到的战争,不能送到陈慕武的手上,最后才决定拍这么一封电报。

实则是因为自己娶的这个太太,花钱太过大手大脚,从来不知道节制。

每天离不开的X片的钱在日常总开支中只算少数,真正花钱的是人情往来,还有去参加各种上流社会的高端沙龙,以及为了参加聚会而特意采买的衣服钱还有车马费。

徐太太每天不是在家里抽X片,就是出门去参加聚会酒会,她只会花钱却从不赚钱,所以养家的重任全都在徐志摩的身上。

到后来,上海的兼职教授已经不能满足徐志摩的日常花费,他只好去了开价更高的北平,然后就赶上了坐飞机从南京到北平,在济遖撞山的那件事。

让徐志摩干净利落地答应去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任教的原因,不是他刚刚和太太说的那样,能和欧洲的王室接触,让两个人的圈子变得更上流。

实则是陈慕武在他托施汝为送来的这封亲笔信里面,开出了比国内的大学教授乃至大学校长的薪资要高得多的价格,这是最让徐志摩心动的一点。

还有就是徐志摩也想到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等陆小曼跟着自己一起去了欧洲,是不是就能远离上海滩这也爱慕虚荣的“高端圈子”,花钱不至于大手大脚,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了呢?

他刚刚和自己太太说出来的那些能和欧洲的王室还有贵族们接触,则完全是徐志摩想到的哄骗人的话。

唯有用贵族和王室这种听上去高大上的由头,才能吸引热爱社交的陆小曼离开上海这座不夜城。

说不定到了国外,X片这种有毒有害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买,还能顺便让她把毒瘾给戒掉,一举两得。

徐志摩觉得在无形之中,陈慕武这个教学邀请,或许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一个天大的麻烦,所以在心中对这位比自己年纪还小的汉臣兄的感激,一下子又多了几分。

在把电报给陈慕武拍过去之后,徐志摩的日常活动除了在上海和南京的几所大学里教课之外,又多了两项。

一是在每所学校教完课之后,总要去他们的图书馆里转一转,借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不管是施汝为的口头转述,还是陈慕武在亲笔信当中,都只是邀请他去瑞典教课,但没说具体要教些什么。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徐志摩觉得既然陈慕武这么用心地邀请自己去国外教书,自己绝对不能敷衍了事。

而到了国外之后,想要查阅一些汉语的资料又不是很方便。

所以必须趁着自己还在国内的这段时间里,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行。

除了在图书馆里查阅相关的资料之外,徐志摩还在他任职的每一所大学,甚至包括他没有担任教职的、在上海的大学中学里,都做了有关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的宣讲。

他结合施汝为和瑞典驻华公使馆在各大报纸上打的广告,还有自己从陈慕武亲笔信中收到的消息,大谈王子学院的好处,给那些毕业之后想要继续深造,却因为囊中羞涩拿不出留洋钱财的穷学生们指明了一条很好的出路。

他的这些举动,俨然就是王子学院在中国国内的形象代言人。

远在欧洲的陈慕武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居然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在学校上完了课,对着借出来的资料做好笔记之外,回到家里享受空闲时间的徐志摩,竟然出人意料地开始带自己的太太陆小曼一起外出参加社交活动。

要知道他一直以来都对陆小曼频繁参与一些聚会和沙龙很是反感,认为这完全是浪费钱和浪费时间的无用活动。

徐志摩带陆小曼去的不是上海的顶级饭店,也不是有权有势人家的私人官邸。

他成了在上海的瑞典驻华公使馆的常客,既然陈慕武给了自己一年多的准备时间,徐志摩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提前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先提前学一些瑞典话。

虽然徐志摩本人是会讲英语的,却不能保证到了斯德哥尔摩之后,听他讲课的那帮人都能听得懂英语。

为了保险起见,提前学好瑞典语,最起码能做到有备无患。

想到以后自己出入的场所,都是瑞典皇宫或者瑞典王储的官邸,本来对这种要耗费精力去参与的学习不感兴趣的陆小曼,竟然也跟着自己的丈夫一起,有模有样地学起了外语来。

徐志摩从上海拍来的电报到了剑桥后,陈慕武已经离开英国去到了斯德哥尔摩。

他阅读完这封从剑桥转发过来的电报,看到徐志摩很痛快地答应了自己的邀请,陈慕武对从国内聘请汉学教师这件事情信心十足。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