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页(1 / 1)
('
这套书在中国国内翻译出版过全本,因为有国家专门的项目资助,所以还不止出版过一个版本。
但是在日本,想要学物理的大学生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二十一世纪,日本上一次翻译出版《理论物理学教程》还是在1970年,不但只有这么一版,而且翻译得十分垃圾,关键是自从1970年初次印刷之后,出版社早就已经不再版这本书籍了。
距离1970年过去五十年后,有日本人提出来,朗道的《理论物理学教程》应该重新翻译出一个更好的版本,但是日本国内没有任何一所官方机构愿意承担起这项基础教材的翻译工作。
到最后,是在仙台的东北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里的六个本科生用爱发电,他们开始自发地一边学习俄文,一边尝试从俄文版翻译出最新的日本版。
因为是学生社团,经费要从学校那边获得,而学校有关社团经费的分发,又是根据校园里的人气投票来进行排名的。
一个全都是由理工科宅男组成的毫无吸引力的社团,又怎么能和剑道部、棒球部、管弦乐团和合唱队竞争?
总之就是这个社团的翻译工作十分缓慢,花了几年的时间,连《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一卷《力学》卷还没有翻译完。
莫名其妙地被陈慕武点名,还要和他一起去斯德哥尔摩,朗道有些不可思议。
在得知去斯德哥尔摩的任务,是要和陈慕武还有几个欧洲知名大学的博士们一起编写教材,朗道就变得更加震惊了。
就凭我?何德何能啊?
然而点了这些人的陈慕武还不算完,他又写了一封信,寄到了德国柏林。
第174章 出其不意的泡利
1928年9月末,柏林。
柏林大学物理系教授沃尔夫冈·泡利一个人走出电影院,他对今天看到的这部卓别林电影《马戏团》并不是很满意。
虽然说电影把马戏团的节目从现实生活里搬到了银幕上去,着实令人很惊喜,而且卓别林的招牌装扮还有他的表演,也依然是他吸引观众的法宝。
但是和卓别林的其他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的突破其实并不显著,尤其是他扮演的这个名叫“查理“的小男人,再加美女主演的爱情套路,多多少少让泡利这个资深的卓别林电影观众有一些审美疲劳。
总而言之,他今天看到的这部卓别林的新电影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是对卓别林这个艺术巨匠来说,中规中矩就意味着——
失败。
让泡利心情烦闷的,不只有卓别林电影这一件事。
他甚至有所感觉,整个1928年从开年到现在,过得都不太妙。
谁能想到,那个绝对不会出现在地球上的正电子,居然还真就让陈慕武从实验室里给找到了!
其实相比正电子来说,人们对陈慕武发现的中子更感兴趣。
因为大家研究了十几年,都没能研究明白原子核中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除了质子以外还有什么,卢瑟福所说的那种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束缚性结构的电中性粒子到底存不存在。
陈慕武的发现一下子就解开了困扰物理学家们很久的谜团,大家第一时间关注的重点,当然也就在中子上面。
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只有泡利比起中子来,更关注陈慕武在论文里同时发表的有关发现正电子的文章。
当然,他不关注也不行,这颗小小的粒子背后,可还事关一场赌注高达八千英镑的赌局呢!
因为之前陈慕武已经在各大报纸和学术期刊上打过广告,而且卢瑟福又把陈慕武发现了中子的这个消息,刊登在了《自然》周刊上。
所以刚一收到从斯德哥尔摩寄过来的《王子学院学报》,泡利就批判性地翻看起了这本学术期刊的创刊号。
他看完目录就发现陈慕武不但发现了中子,还同时发现了正电子。
他很快看完了陈慕武的文章,用阿尔法粒子束去轰击硼晶体,就能得到中子和正电子?
哪怕陈慕武的身后有卢瑟福和玻尔这些个物理学前辈巨擘给他站台,但泡利对于陈慕武发现了正电子这件事情,还是不怎么看好的。
但是当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们纷纷报道,他们彼此之间都十分独立地验证了陈慕武实验的正确性之后,泡利终于开始坐不住了。
如果陈慕武之前不和他打那个赌的话,那么泡利或许还会衷心地祝贺陈慕武又对物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关键是他们两个人打了个数额那么巨大的赌,现在正电子已经发现了,他要去哪里筹集八千英镑这笔巨款呢?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