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1 / 1)
('
“自很多年前开始,寺庙就独立运行,仿佛一个小世界,自给自足,朝廷无法插手,也无法收税。宁国本身对土地兼并的控制不严格,只有在当地垄断、威胁民生的时候才会控制。但很多士族贪得无厌,垄断之后仍不放过普通农民,假借寺庙之名敛财,普通农民在士族手下是佃农,破产后投奔寺庙,仍然和佃户无异,甚至失去了户籍身份,被剥削得更严重了。这里面以郑家为最,我记得他们和宁城以东的好几个寺庙交往密切,有几个旁枝弟子早早送往寺庙修行,现在可能已经是寺庙的重要人物了。”
“殿下的意思是,灭佛?”
“是。我要灭佛,平山越。”萧胜雪手里拿出一道圣旨,还有一个黑玉龙符:“圣旨可以调动宁城府衙的长官和常规的城防军队,但毕竟有限。我想问你,宁城周边是否有这个符可以调集的军队?他们可信么?”
武思静早就知道眼前这位天命侯和陛下关系非比寻常,但看到龙符的时候,还是震撼了。这是代表陛下本人的符节,有权调动包括精锐部队的所有边军,驻扎将领看到该符如皇帝亲临。陛下把这个符交到萧胜雪手里,和把自己的半条命交到萧胜雪手里又有什么区别。
武思静尽可能用克制的语气说了这个符的权力。
萧胜雪眼中无法克制的诧异,但马上他就平静了下来:“军队不用很多,精锐、可信、行动迅速即可。”
武思静在地图上也画了几个位置,标注周晟的亲兵,并且着重点了一个位置:“宁城东北不远有一支陛下当年亲自招募操练的亲兵,约一万人,还有几百用作刺探的水军,绝对可靠。宁城南郊也有一直朝廷派出的用于征讨山越的军队,龙符也可以以此调兵。”
“我知道了,调集东北的军队就够了。南郊的部队暂时不动,以免打草惊蛇。”
“萧殿下,如果只用这一万人的话,可能会不够。如果要平宁城之南的寺庙、宁城沿海和下流流域的山越、以及寺庙以南的新山越。这一万人分成三队,每队也只有三千人了……”
“谁说这三个地方我都要打了?”萧胜雪笑着摇摇头:“这三处,有一处是真山越,有一处是真叛军、有一处是墙头草。真山越,用降。真叛军,用打。墙头草,用改。”
武思静被这么一点,眼睛亮了起来:“东南沿海的是真山越,本质是宁国士族土地兼并后不得不落草讨生活的流民。而且不占据地利,只能在船上讨生活,给他们一个机会落户籍,均田,他们会愿意的。而宁城以南的新山越,来的太过于蹊跷,宁城已改朝换代开始均田,老山越不信任朝廷,不肯归降理由充足。新山越不去编户拿田地,而是突然出现成为武装军队,只有一种可能,均田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是流亡士族。而墙头草则是……寺庙。可以让寺庙僧侣入户还俗,分田劳作。”
萧胜雪点了点头:“之所以城东的矿山被私挖,大概率是这里离士族叛军的驻地最近,矿开采之后就近冶炼成武器,用于武装。至于南郊的军队为什么每次剿匪都无功而返,是因为山越的根基不在那几个据点本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他们的根基,是农田,这城东群寺中,哪些是真寺庙,哪些是士族产粮的根据地,就很难说了。”
武思静点头称是:“那殿下,我们此去先去城内驻扎,然后从长计议?”
“不要进城打草惊蛇。”萧胜雪想到什么,从架子上的一堆黄色空白圣旨里随便翻出一张,然后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了周晟的私印,“啪”一盖章,然后开始起草稿子。
这一番倒反天罡的操作看得武思静冷汗直流。只见萧胜雪大笔一挥,随便写了个理由调官府私库,目标是淮城。
“到了宁城以北最近的淮城,让地方长官准备好钱财,不用很多,也别说原因。然后我们直接去东北大营,招降山越。”
第30章 还乡
萧胜雪在东北大营驻扎下来。
部署了兵力,每天喝茶看书,不慌也不忙。他时不时给周晟寄信回去,说说事情的进度,表达一下思念之情。
明天就是正月十五的花灯节。萧胜雪带着武思静出发。
清晨,东海岸的风和煦地吹着,海上漂泊的船逐渐靠岸。萧胜雪仿佛一个逛街的小公子,东找找,西看看。
路过鱼摊和盐摊,更是好奇地左看右看。
“大哥,这鱼怎么卖?”
“十吊钱一条,炖煮都好吃!”
“这么大一条,才十吊钱?”
“现在是冬天,鱼都不容易卖了。来年开春会好一些吧。这日子也不好过。”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