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页(1 / 1)
('
赵黎雅和胡领忙又安慰了里正好一会儿,宽他的心。
里正是个很不错的人,这事儿他的态度在这里就行了,廖氏一家子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
里正十分热情要留两人吃了饭再走,“来都来了,再过一会儿就做晚饭了,吃了晚饭再走嘛!”
二人原本不想留的,可这会儿若是不留,难免里正会不会觉得他们生气了、难保多想,赵黎雅便点头笑道:“好的好的,那便吃了晚饭再走。”
“好好,”里正十分高兴,乐呵呵的起身:“那你们随意,我这就叫你们婶娘、嫂子他们杀鸡去!”
赵黎雅和胡领也笑着起身,“又叨扰叔伯家的好菜了!”
“哈哈,应该的、应该的!”
赵黎雅和胡领也没闲着,干脆往村口去,上地里看看去。
看了一圈土豆苗,长势欣欣向荣,放眼望去一片青翠碧绿,整整齐齐,效果喜人。
赵黎雅心里欢喜:“土豆就是很好活,看看长得多好,再过几个月就能收获了。然后还来得及再种一拨,今年咱们的土豆作坊也能开工了!”
最重要的是,这可是七百亩啊,按照土豆的产量,收成之后进入市场,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种子,明年必定将进一轮的扩大,无形中便算是推广开来了。
之前经由酒楼和赵黎雅他们口口相传,土豆的无数种吃法也都传了开去,大伙儿知道了这件东西的好处,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的去进一步推广。
看了土豆田,又看了看红薯地。
育苗的三百来亩地上铺满了绿色的红薯藤蔓,嫩嫩的红薯藤芽到处冒着尖儿,在这温暖丰润的天气里不停的勃发生长着,隔上五六天就能割一轮长长长成的藤蔓移栽,到了这会儿,移栽的红薯地也有上千二百多亩了,这会儿开荒的还在开荒、移栽的也还在移栽,不到两千亩不罢休。
赵黎雅觉得,依照大家伙儿的干劲,预计的两千亩没多久就会超了。
这是好事儿,多多益善。
红薯不能顿顿当主食,但也是很好很好的东西。如果跟粮食、玉米、土豆等各种杂粮搭配着吃,什么灾荒年都不怕了。
干活儿的人们见到他二人都停下来摇着手笑着大声打招呼,赵黎雅和胡领笑着回应,停下来跟大伙儿聊几句。
地里的情况,随时都在把握之中。
里正知道他们急着要回去,太阳还没落山呢,晚饭就做好了。
现杀的农家鸡炖得又香又鲜,还蒸了腊肉腊肠、炒了两个时蔬,家常却鲜美。
大家热热闹闹吃过晚饭,里正叫儿子套了牛车,送赵黎雅和胡领回去。
送走了他们,里正便杀气腾腾的直奔廖氏家里......
第二天,果然潘福没有再去赵黎雅家了,干脆就没再去学堂上课。
黎小莺特意上门解释了一番这事儿,表示歉意,赵黎雅和邓氏安抚了她,让她放心。
黎小莺见赵家是真的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这才真松了口气。
不然,若是因为廖氏那个混蛋害自家与赵先生家生了嫌隙,别说她决不轻饶,自个家里也不会饶了他们......
黎小莺告辞前,赵镶特意嘱咐她道:“潘福那孩子怎么不上学堂了?若是家中没什么事儿,叫他明儿仍旧去吧,他还小,在家也帮不了什么忙,在学堂里认认字、学学打算盘会算算简单的数,这也不是坏事呀!”
第177章 得意脑补
读书才能明理、才能知廉耻,赵镶既办了这学堂,便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这一方的百姓民众后代们能有所改变。
哪怕有人是为了三天一个鸡蛋才上的学呢,他也觉得值了。
黎小莺听毕赶紧点头:“赵先生您可真是、真是那个——大人不记小人过,您真是好人!这话真正叫我们这些人羞愧死!您放心,我回去便说去。”
黎小莺一面走一面感慨,赵先生真正是个好人呀!怪不得大伙儿都崇敬赵先生,廖氏她怎么就敢那样过分......
伤了人赵先生的心,于心何忍?
上哪儿再找这么好的先生去?上哪儿再找赵家这样的人家去?
又给大伙儿赚钱的门路、又免费让孩子上学,一年不过要些儿瓜果、一条腊肉便当是束脩了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旁的那书院学堂里,别说束脩了,过节还得给先生送礼呢。
黎小莺回家说了这事儿,一家子都放了心,无不念着赵家和赵先生的好。
黎小莺的婆婆瞪了丈夫一眼:“你那个堂兄弟一家子也着实不太像话了,廖氏不懂事他们也不懂吗?再这样可得好好说说去!”
黎小莺婆媳俩便一块儿上那位堂亲家里说去。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