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页(1 / 1)
('
没人问最好,问就是去打猎了。
半日后来到遂溪县驻军大营,周韩盛只觉路程太短。
钟靖却十分高兴,大哥来了,小雅妹妹也来了,真是太好了!
看到大哥和小雅妹妹之间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亲昵亲密,钟靖更是笑得狐狸似的眯了眼。
多好。迟早的!
他就说呢!
只不过,从此他就不能再叫小雅妹妹了,也还不能叫大嫂,叫姐姐显得很怪很别扭,呃......这倒是个问题,所以,只剩下“赵姑娘”了。
于是,两个人反倒又叫回了以前的“赵姑娘”、“钟将军”,这可上哪儿说理去。
赵黎雅暗笑,若是现代社会,他便是叫自己一声嫂子也无妨的,可惜不是。
那么大家还是假客气一下下吧!
此时,正当荔枝大量成熟之际,军营地界上的荔枝林荔枝山成片成片多的一眼看不到头。
往年大家只能狂吃狂吃,然后眼睁睁的看它们掉在地上烂掉。
以前他们倒也会采摘一些挑进城去卖,但并不很好卖。
因为这片儿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有,就算没有,村里也有,城里人家的亲戚家里也有,而且售卖的人家也不少,军士们又都不是做生意的料,不会招揽顾客,要么懒洋洋的爱买不买、要么板着脸看起来很凶,这样摆摊儿,怎么可能卖得掉呢?
所以后来干脆就懒得去费这个劲儿了。
反正也卖不出去多少,还麻烦。
老大粗们最不耐烦的就是这种麻烦事儿。
但是,今年不一样了。
今年的荔枝,已经装了三趟船、每次多达两三万斤运往杭州城,与周韩盛手底下的大掌柜左厢交接,迅速售卖到城中。
光是新鲜荔枝,就已经赚银子赚到手软。
要知道,在这片儿荔枝集中上市的时期一斤才两文钱、有的时候三文钱两斤,都是饱满熟透、鲜美多汁的好果,到了杭州城,一斤至少卖到二两银子。
即便屏除极小部分损耗,光是荔枝这一项货物,一趟下来也赚至少四万两银子。
四万两啊!
放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罐头作坊也开工了,军营中人手充足,加上家属们,一开始大伙儿还不习惯的时候还有点儿手忙脚乱,但很快就熟练了。
源源不断的出产,从遂溪县火速运往隔壁的广湛海港大码头、通过近海航运送入江南,左厢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凭借新鲜荔枝和荔枝罐头大量上市,他已经成了杭州城里最受欢迎的大商贾。
若不是与当地土豪有合作关系,分销不少给他们,他恐怕都要成为某些人羡慕嫉妒恨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赵黎雅听得也十分高兴,掰着手指头笑眯眯算账:“桂圆、芒果也很快要大批量上市了,虽然不如荔枝那么多,但照样也能销售一批。还有杨桃、菠萝蜜、木瓜、火龙果、菠萝、椰子等,在江南必定也是有市场的。江南的丝绸、胭脂水粉、折扇、瓷器、茶叶以及各种小商品多带些回来,从码头销往省城以及其他附近城里,这又是一笔收入......咱们赚了钱,抓紧投入造船吧!”
只有庞大的船队,才能支撑得起两地的货运。
这生意太赚钱了,他们也不可能一直垄断的,迟早得放开港口——只能收取一些港口的维护管理费用、提取小部分的航线利用费用。不然,地方上也不会答应。
第261章 后续发展
这样的生意,谁看了不眼红?
不过这种事儿钟靖自然是能拖则拖,能拖延多久拖延多久,赚钱的事儿谁还会嫌自己垄断的时间太长呢?
等到开放的时候,争取已经将本钱全部捞回来、并且已经大赚特赚够了。
不过,按照目前这样看来,是完全可以的。
光是荔枝,就已经赚了十五六万两银子,这是扣除了所有成本之外的。钟靖军营占四分利,便是六万多两。
听了赵黎雅的话,钟靖笑呵呵的连连点头:“小——咳咳,赵姑娘说的对,船我们已经在开始造了,打算造大海船,能下南洋那种。”
赵黎雅眼睛一亮:“我也是这个主意!这样以后占到先机的还是咱们!”
“嘿嘿,没错!”
大家便商量着,各自将自己的一半纯利拿出来,继续投入,扩展船队,扩招一些人员,将码头再扩一扩、修一修。
赵黎雅都没有意见,这些琐碎事,肖余扬、周家、严家家中以前干过,比她和钟靖都有经验,这些事儿有他们管着就好了。
说起肖余扬,钟靖可是满意至极,提起来连声称赞。
赵黎雅也很高兴,她对肖余扬的印象也很好,而且他还那么年轻,前途无可限量,若是好好培养笼络,将来必定能担得起大用。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