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页(1 / 1)
('
花床喜轿都省了,接亲队伍也简单,除了两个锣鼓手,刘家就去了四个:正武自己,他推着喜车;正武的堂伯母,就是翠婶子,让她充做媒婆;再就是翠婶子的长子次子刘正道刘正行,兄弟俩推着老娘,也顺带跑跑杂。
马饮坡离瓦山村有五十来里路,如今日头短,天黑早,接亲的人天不亮就出门,估么在那边囫囵吞个午饭就得往回赶,是趟苦差事。
虽然陪嫁家具都是正武这边出,按理新娘家里总该有些箱笼妆匣、被褥线包等东西吧?可听正武的意思,新娘只带几身衣服,其它一概没有。
只怕那几身衣,也是正武偷偷出钱给她买的。
玉婶当时听到小儿的话,怔忪许久。
她已回过味来,这媳妇讨的......谁不说一脚踩进了屎坑子呢。比别人多花好几倍的银钱不说,后头还不知要搭多少到娘家去,金子打的也不过如此了。
老头子是对的,早早分出去好,落得眼前清静。
今后两人天天往马饮坡跑,屋里一样见不着人,哥嫂还要贴他们吃喝,更有得闹。
路远的亲戚头天就来了,王淑玉家里歇不下,还借了旁边周宝柱家和堂弟媳李翠梅家两张床。
至于刘树生那儿,他们一家本就和亲戚走动少,不愿别个上门来,亲戚也不高兴去。如今嫡亲的侄儿办喜事,夫妻俩倒比外人还闲。
到时,本村亲友乡邻,加上新娘那边送嫁的、王淑玉娘家及刘木生的舅家等等亲戚,七七八八大约要坐二十来桌。
帮忙洗刷的妇人天一亮就到了,莫非这样搬桌椅的倒是可以晚些去。
吃过早饭,夫夫先将家里安排妥当,才收拾东西出门。
喜酒要到晚上才有得喝,中午只会准备几桌简易饭席,给亲戚和帮忙的人吃。
莫非的午饭是有着落了,但冬冬怎么办呢?他本身肠胃不好,饿不得胀不得,干饿一天还得了?那是莫非决计不允许的。
但又不好去麻烦村长家,毕竟他们自己都不吃午饭。
于是莫非决定给冬冬备个粥钵子带去。
就见他忙进忙出,一会铲煤倒灰装火盆,一会洗钵子洗米。等到了村长家,把钵子焖在火盆里,又能取暖又能煮粥!
而冬冬收拾了几样针线,打算去村里跟着人学做些针线,即是练手艺,也是练胆子。
他还摸了些大钱带上,今儿拿棉衣,要把钱付掉。
村里人这时也喝完了早上的粥,出门的出门,下地的下地,扎堆做活的也刚赶到了一起。
第123章
瓦山里麻种得不多,棉花收的更少,会织布纺线的人家也只有一两户人,常平县其它村镇也大抵如此。广阳过去就不同了,听说有些村成片成片的种着桑麻,家家都有织布机,一到冬闲,妇人们从早坐到晚,都是在纺纱织布。
而瓦山村的妇人手头上,更多的是些缝补活儿。
几个姑嫂婶子已经聚在兰婶家的角檐下,为家人缝制冬衣冬鞋。连良樱姊妹也和两个同龄的女孩在角屋开了一桌。
人还不多,檐下只点了一个火盆子,熏着热气暖暖手就够,顺便给大伙熔熔腊,烫烫针。
今日村长老夫妻已早早去了正武那边,清萍和清潭下地积肥,只剩徐巧扇妯娌三个在家。
王茶花起身说去把大伯子和小叔子换回来,让他们陪莫非夫夫说说话。
莫非忙摆手,自个两人又不是来走亲戚的,这一院的婶子嫂子,还怕没人陪着说话呢?
在场都是脸熟的,七嘴八舌都笑着说定要和他好好说话。
莫非安排冬冬坐到麻婶边上,自己去端火盆,引火盖灰,埋粥钵子,又问徐巧扇讨个多的凳子摆在冬冬边上,给他放东西。
几个没见过的都目瞪口呆看着他忙前忙后,再看看笼手端坐的冬冬,不知说什么好。
其实冬冬也是如坐针毡,在家就已劝了又劝,说了又说,莫非只是不听,又怕他饿坏了,又担心冻化了。
莫非满不在乎,把东西都弄好才直起腰,对冬冬说:“我先去那边了,路过就来看你。你缺什么只管和嫂子们说。”
冬冬忙点头。
莫非脚还没抬出去,想起什么,又说:“那钵子你别端,灰盖得多,烫手!等我来。”走了两步,又回头说:“若是坐着不舒服了,你去玉婶院子找我,地方还记......”
“你把人背上带走罢!”洪小芹忍不住笑骂出来。
王茶花捏着针笑得直抖,指着莫非说:“之前澄子说,他见了冬冬,走一步回三步,我还不信,哈哈,如今可真是......”她笑到说不下去。
别个也是笑得不行,都说没见过莫非这么粘媳妇的,捡栗子那回就看出来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