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1 / 1)

加入书签

('

肖玉词坐在最里面,挤得佝偻着身躯,紧贴车窗的玻璃,夏天本就闷热,残缺老式的面包车空调早就已经报废,人也贴得密集,滚热的气流夹杂着汗水味和脚臭味,肖玉词忍不住头昏想吐,捂着嘴是一点话都不敢说,生怕吐在车上。

郑辉看他脸色惨淡,问他一句“你怎么了肖老师?”

肖玉词捂着嘴不敢开口说话,另一只手朝他摆了摆示意他没事。

好不容易下了车,肖玉词吊着的气还没有放下,郑辉却告诉他路还远,还需要搭一趟便车,于是等待他的就是平板敞篷加座,两人一左一右椅着凳子坐。

走了半里,肖玉词忍不住心里翻腾想吐,砰砰砰拍打驾驶座的位置,示意司机停车。车刚停下,他便跑下车,哇的一声全吐在田坎下。

全部宣泄出来之后才觉得得到了解救,身上的病痛好了大半,人也清醒了许多。

郑辉递了一瓶水给他“乡下路不好走,第一次都这样的,习惯就好了。”

郑辉没说,他第一次来时也吐的稀里哗啦,不比肖玉词轻松。

“谢谢。”肖玉词接过水,在嘴巴里漱了几道,直到没了味他才拧紧瓶盖,又坐回车上。

乡下的路是越走越窄,前一秒还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下一秒就是瓦片堆砌的老房子。

车子停在村外,肖玉词和郑辉徒步走进村子,红瓦青石,郁林而生,左右两边各是木瓦房,院外长了青苔,蜿蜒盘旋,迎着房顶瓦片水滴蔓延的位置长了厚厚一圈,潮湿阴暗。

沿着深巷一路往上,所见皆是老幼,很少见着年轻人,路上孩童玩乐,家门口几个妇人围坐一起做绣画,听见动静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又漠视的低头做自己的事,司空见惯一般,不为所动。

郑辉点了支烟,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吸了一口又吐出来,从包里薅出一张褶皱卷曲的纸,递给肖玉词。

摊开一看,是整整齐齐的学生名单和住址,寥寥数人,一张纸就全部纳括。

“咱们先从最近的这家开始。”郑辉夹着烟指了指名单其中一个地址。

肖玉词不识路,只能听郑辉的指挥,他说先去哪儿就先去哪儿。

青石路走得润滑蹭亮,两块石头夹缝之间长着杂草,坡滑路抖,空气潮湿闷热。

沿途上了几个台阶,左转直走就到,依旧瓦片木房,门前房梁挂了灯笼,风吹日晒曝光在太阳底下早就看不清原本颜色,只微微显出一点红。

肖玉词刚抬步往前走,郑辉伸出一只手挡住他的去路“一会我负责问情况,你负责记下来,记全一点。”他又从包里掏出一本笔记本和一支水性笔递给肖玉词。

“好好记啊,回去要写情况说明的。”郑辉再一次叮嘱。

肖玉词看了眼手里的笔记本,点点头“好的。”

郑辉先敲了门,咚咚几声便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接着开了门,门里站着一个不足肖玉词腰杆子高的小孩,穿着短袖褂子,眼神稚嫩,晒得皮肤黝黑,单薄体瘦,愣着脑袋问道“你们找谁?”

“小朋友你家大人呢?”

“在家,你们是谁?”

“我们是扬昌中学的老师,找徐万强的。”郑辉弓着腰,脸上笑意盈盈,与平时见的模样天差地别。

门口的小孩一听,转身朝里屋叫喊“哥,哥,找你的,老师来找你的。”

大门开了一扇,里面样子全部可见,水泥地面,刮得平整,一眼先是看到堂屋的神龛,供着菩萨,摆了香火和吃食。

神龛供着,一般过节日子里都要诚心去拜一拜,保求平安顺遂,家里老人很信这些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遇见事儿都会下意识说一句“菩萨保佑”,好像就真的能应验。

里屋走来一位高个瘦精的少年,剃了寸头,双手插兜,像是混迹社会的青年,暗里走向光明之处,也逐渐看清门口的局势,他下意识将兜里的手握在腹部,叫了声“郑老师”。

肖玉词刚来不熟,他没教过的学生一般都记不清,也很少有其他班的同学会认识他,所以下意识的就会觉得他是个学生。

肖玉词坐在郑辉旁边,坐一会又扭了扭屁股,换个方式坐,实木做的凳子,又硬又窄,压得骨头都疼。

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握着笔杆,写下日期,就等着郑辉问话,他一字一句都记进去。

两个人老人年纪大,耳朵不好,一个问题喊了半天才听得进去,问了家庭情况,兄弟姐妹几何?转而又问了在家学习情况,成绩好坏等问题,肖玉词提着笔一字一句写的清清楚楚,他的字很好看,清秀俊丽,和人一样,软而有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