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Syren这个人物就是他的反面。说实在的,写syren的时候,我看的书更加偏向文学。例如《悲惨世界》《呼啸山庄》《红与黑》《野性的呼唤》《赛莲之歌》……

Arthur这个人看起来仿佛很抽象,他本身更加像是秩序与理念的化身,而不像个生动的人。而Syren做事,则更加倾向于出自本能与欲望。

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他们有共同点吗?

我觉得是有的。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你要写立体的人物”,这也是我最最初想探讨的东西,“到底什么样子的人物才可以叫做是活生生的人物呢?”

后来写来写去,我觉得他们心里都有个绳子在牵绊他们,即便他们想自毁,有对外的毁灭欲望,依然会被遏制,被牵绊,我觉得那些东西说来说去,就是内心的道德准则还有情感吧。

情感才让人变得与众不同,是活生生的人类。

道德准则才帮助他们保留了属于人的底色。

关于剧情。故事一共5卷,第一卷切口很小,细节很碎,是很不适合“短平快”阅读的。我写的时候其实也很痛苦,因为一定意义上这个故事的内核是“苦涩”的。虽然按照我现在的想法,我不会这么设置了。卷二开始加快剧情节奏了,其实卷二卷三讲的剧情内核更加类似于“弑父”这个文学母题。情节张力达到了,但是人物形象却做出了牺牲。只能说,最开始我对人物的把控力不足,先有了“儿子”,再有了“父亲”,受情节限制,需要把Arthur 的“父亲”塑造地更加像个大反派。以后写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这种思路其实很偷懒。卷四,是我很想删掉的部分,看起来有些冗长。卷五,是我新写的,我曾经扪心自问,卷五有没有必要存在。毕竟一个故事停在卷三结尾也可以,停在卷四也可以,破除一下矛盾,升温一下感情,就可以happy ending皆大欢喜。

关于写法。其实都是在摸索的。在这个故事里尝试了很多写法,比如设置一些“自相矛盾”的碎片化信息,再慢慢把它们拼凑起来;比如设置镜像人物,卷二里,其实薇薇安和Arthur互为镜像;比如第一人称的写法,楚家印(David)相关的故事,参考了《达尔文的夜莺》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再说点其他的部分吧。故事里总说教育,启蒙,智慧……理想、信仰、道理……这个理论,那个主义,既然很多高深、伟大、振聋发聩的言语已经被前人说尽,那这个故事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还有什么要言说的呢?有什么好探讨来、探讨去的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心有疑惑,总会有那样一些时刻,心里冒出疑惑,“我在问”。

因为我总是心有疑问,所以我在故事里摸索。

其实写的最顺手的……是光明街的少年时代、卷二卷三闹矛盾关系大破特破的时候……

卷一是我写的最最最不顺手的,我到现在都不满意……

为什么会有光明街的“青少年时代”,其实真的是无心之举。

《悲惨世界》里写过,“只要本世纪的三个社会问题——无产使男子堕落,饥饿使妇女失节,黑暗使儿童衰萎——不能解决……”

有关于电子扫盲部分的描述,一方面来源于我的学长学姐,另一部分来源于我看过的书本。

“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尽管人终有一死,却不是为死而生,而是为着开端启新而生的。”

“为了保护所爱的人,人们往往会超常发挥。”

然后结尾持灯的部分,我觉得我完成的不是很好。

其实最最开始的设置不是这样的。

持灯最初的版本是被“渣男富二代诓骗的无知少女”。

但是有一天我和P说,我厌倦了这种叙事。

而且,写来写去这些人物看起来自相矛盾,因为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来看,真的很像“沈方慈的付出白费了,持灯的理想都不算数了……”

我就和P讨论了好几个版本。最后我找了个比较折中的写法,最起码持灯遇到的人不是个渣男,而且,这个人出现的原因是“他的人生需要持灯”,而不是“持灯需要某个人的存在”。所以最最开始的描述,更加类似于对方在追随持灯的脚步。然后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情感吗?我更加倾向于“什么都没有言说”。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上”,因为我觉得不是重点,也没必要一直去描写。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