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页(1 / 1)
('
这一路下来,花了马谡近二十天的时间。但这漫长的路途并没有让马谡感到无聊,反而一路上让马谡感到有些岁月沧桑了。
曾几何时,这些地方都还是敌占区。不管是关中,南阳,还是关东两淮,全都是季汉,或者确切的说是马谡这十几年时间一步一步打下来的。
十几年啊,一眨眼时间自己也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了。曾几何时,谁还知道当初那个街亭的小将实际上只是想作死罢了……
“该死的贼老天啊!你是真不当人啊!”马谡摇摇头,对着天空恶狠狠的竖起了一个中指。
这天道真是要逼着他成为天降猛男,然后眼睁睁的看着他老死啊!也不知道这个时空的两千年之后,自己的历史风评如何。或许不会太好,但应该也不差。
应该有资格在某站上,赢得一个硬核狠人的名额吧?咳咳,扯远了。
总而言之,马谡走过这些地方,就仿佛看到了昔日自己的辉煌。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回忆,马谡来到了季汉的首都长安。
自从汉军东征之后,马谡也有好几年没有回来了。而这座大汉首都,此刻也恢复了不少生气,城镇街坊也变得繁华了不少。
在长安的街坊之中,马谡还发现了不少胡民往来做买卖。整个城池此刻都变得井然有序,王朝兴盛之色已经有了几分预兆了。
不过,这些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若是朝廷决定迁都洛阳,恐怕这里很快就要重新回归冷清了。
返回长安之后,前来跟马谡做对接的官员已经变成了杨准。在见到马谡之后,杨准首先向马谡道歉。
“大将军,昔日伪魏和逆吴污蔑您之时,某还试图怀疑您的用心……现在某向您道歉,此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杨准羞愧的向马谡拱手道歉,态度非常真诚。
这一方面是他真的是一个大汉忠臣,对马谡忠心大汉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嘛……杨家前些年在曹魏出仕,可没少被这些洛阳大族欺负。
所以在关西大族看来,马谡的河内之变反而是一件美事。对杨准的话,马谡也只是摇了摇头,不以为意的说道。
“都是为了大汉,很正常……对了,公琰他真的……”
“蒋尚书于一个月前病逝于家中……”杨准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道。
“陛下主持丧礼,并且亲自送了蒋尚书最后一程。而且要不是群臣拦着,陛下恐怕还想亲自为尚书扶棺呢。”
蒋琬,历史上的蜀汉四相之首,是诸葛亮最得意的助手。这些年在诸葛亮主持北伐事业之后,他就成了季汉朝堂的顶梁柱。
在朝堂迁至长安之后,蒋琬主持尚书令,兼顾内外,以安民为本。
只可惜了,这么一位大才,原定的诸葛亮朝堂的接班人,死丞相前头了……
“这个家伙,他还要找我喝酒呢……但凡他少喝点酒,也不至于成这样。”马谡叹了一口气,眼底多了几分落寞。
很显然,向朝堂政务这种东西,并不是他能打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于,因为马谡这么多年进展飞快,导致了季汉朝堂工作量大幅度飙升。
这些工作由诸葛亮处理了一部分,其他的全都由蒋琬接手。繁重的工作加上身体不好,最终让蒋琬提前走人了。
“罢了,不说这些悲伤的事情了……陛下是真的打算迁都洛阳吗?”马谡感慨完,做好回头给蒋琬祭奠一下的准备之后,迅速回归了正题。
见马谡言归正传,杨准也收起了悲伤的情绪,迅速神情一肃,回答道。
“此事并非仅仅是陛下的想法,而是尚书台这几年总结出来的最终结果。”
“关中这边虽然好,长安虽然也是旧都。但是眼下关中的承载力还是太弱,而且军事压力还是太大了。”
“就目前来看,关中恐怕很难支撑的住京城的需求。若是未来长期将京城放在长安,朝廷的压力恐怕会非常大。”
“所以关于迁都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是尚书台讨论好几年得出的最终结果了。”
杨准的一番话,让马谡也陷入了沉默。
他对历史了解也不少,也明白杨准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西汉时期,朝廷将首都放在了富饶的关中。因为那个时候关中不仅地势险要,同时还是人口众多,富饶无比的秦地!
在西汉年间,长安只需要关中本土提供的物资,基本就能维持京城的运转了。一直持续两百年,基本没出什么大问题。
而在王莽新政之后,东汉刘秀迁都洛阳。这实际上也是因为经历汉末大乱直接,关西残破已经无力维持首都的职能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