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页(1 / 1)
('
现在的情况就是,季汉比预想中的弱,关东也比想象中的要强。
要不是有马谡这个开挂的玩意,恐怕就季汉这个国力,这辈子都打不过关东。都已经攻占天下大半了,总兵力还不过三十万,全国上下的机动兵力依然只有十万多。
这点兵力,显然是很难震慑的住关东的。甚至来说,想短时间发展到震慑住关东的实力都很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不要光想着提升自己,还要思考该如何搞崩别人。
“按照现在的形势,陛下可以继续让太子在洛阳监国。在安稳关东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强皇室向中原的影响力。”
马谡沉吟了一番,随后朝着上面的刘禅拱了拱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此期间,让太子依靠长安发震慑,尽可能的在关东筹备力量,与关东一齐增强朝廷力量。”
“除此之外,还需要组织一次或者数次大规模的远征。在不破坏关东生态的同时,尽可能的消磨关东豪右发力量。”
马谡的这一份提议,成为了最后决议。朝堂在商讨了良久之后,最终通过了马谡的决策。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朝堂,益州,荆州,关陇所有人全都成了一家人。在对付关东士族的时候,他们所有人的立场就是一致的。
…………
…………
…………
朝堂为了迁都一事,商讨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白天朝堂上群臣商讨,晚上诸葛亮马谡费祎等人还得在小屋里开小会。
为了这么一件决定国运的大事,所有人都得极其慎重。
在一番商讨之后,所有人也都达成了共识。
迁都肯定的,但绝对不是现在,甚至在刘禅这一朝恐怕都不行。这个自西南起家的小政权这些年发展太快了,他需要一个足够的时间来沉淀实力,并一点点吸收掉所有地盘。
至于迁都洛阳的事情,也只能等到太子刘璿继位的去做了。终刘禅一朝,朝廷都不可能搬到洛阳去了。
好在,现在虽然损耗大,但朝廷还处于上升期。即便面对这么大的路途损耗,朝堂还勉强耗得起。
至于该如何消耗关东豪右的实力,马谡也已经有了几分计划。
毕竟……这年头的辽东,可没有那么太平啊。
大小事务全都拍板,事情基本结束了,马谡才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马谡就被诸葛亮拽着,来到了长安城外给蒋琬吊丧。
蒋琬根据其本人的遗嘱葬在了长安之南,墓的方向正朝着荆州。这位为大汉兢兢业业风险一生的老臣,致死都没能回零陵老家看一眼……
马谡就这样,推着诸葛亮的四轮车来到了蒋琬的坟前。根据流程为蒋琬吊丧完,马谡就后退了几步,把场地留给了诸葛亮。
而站在蒋琬的墓前,诸葛亮的目光极其复杂。
“公琰啊,没想到最后还是你先去见先帝了……”
第664章 吊丧
“公琰啊,最终还是你先走一步了……”诸葛亮摇了摇羽扇,望着蒋琬的墓碑上的“文正”的谥号,喃喃道蒋琬作为大汉朝堂上。诸葛亮以下最重要的文官(马谡不在其中),在病逝的当天,刘禅就给出了这个谥号。
这可以说是文官系统里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也代表了刘禅对于这位尚书令的肯定。
所以当看到这个谥号的时候,诸葛亮也为蒋琬感到骄傲。但即便如此,这依然掩盖不了诸葛亮满心的悲伤。
“公琰,你这一走,朝堂上可就只有文伟一人了。你这让我怎么放心朝堂啊……”诸葛亮轻轻的摇了摇头,长叹了一声,神情有几分落寞。
即便蒋琬在时,尚书台都有时候出现忙不过来的情况。这还是在他本人尚在,威信服众的前提下。
这要是他走人了,仅剩下费祎一人,还能稳得住当今朝堂吗?
诸葛亮心里没底,也因为如此他对蒋琬的离世更加哀伤。
“丞相,陛下现在已经亲政了。虽然政治手腕不是很行,但终究是在进步的。”马谡望着诸葛亮的背影,小心翼翼的走上前,对丞相劝慰道。
“这大汉朝堂,不可能一直受您庇护的。总归是要别人去挑大梁,丞相您也得放下心来了。”
说到这里,马谡下意识顿了以下,随后接着开口说道。
“而且有我在,朝堂不可能乱的。公琰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了……”
“我最担心的就是你!”诸葛亮头也不回,平静的开口道。
马谡:“……”
“你啊!自从征讨陇右之后,就再也不复旭日成都令的温和。这么多年下来,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把朝政交给你!”诸葛亮轻轻的摇了摇头,转过身以羽扇点了点马谡,有些无奈的说。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