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页(1 / 1)
('
故交?
乔琰可没有那麽多故交。
她心中有数,唯一的可能大约是回颍川先行拜见母亲的徐福,在言说了自己的决断后,现在已经得到了母亲的準允前来了此地。
至于为何是两人?要麽便是他还带来了哪位同乡友人,要麽便是他的母亲也愿意前来乐平,也一道前来了。
若是后者,对乔琰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徐福虽然此前并不通文墨功夫,只略识得几个字而已,但他除却天资聪颖之外,更让乔琰看重的无疑是他的心性人品,而这多少跟他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些关系。
徐福早年丧父,这便等同于是他母亲造成的耳濡目染影响。
乔琰此前就在想,如同杨修这种聪慧却有些不用在正道上的家伙,到底应该如何教化。
蔡邕是个开蒙的好老师,却显然不是个合格的人生导师,谁让他连自己的人际关系都处成了这麽个人憎鬼厌的样子,而有黑山贼在侧,乔琰自己也没有这麽多多余的时间。
反倒是徐庶倘若将他的母亲带来,未尝不是个潜在的“教育专家”。
乔琰心中一念转圜,却未曾在脸上展现出什麽端倪来,只对着这县令说道:“既是我的故交,我便先去看看就是。”
她踱步而出,果然一眼就在这县衙之外见到了徐福的身影。
他一见到乔琰当即上前来行礼道:“乔侯勿怪,福此番接了母亲一道前来,路上走得便慢了些,好在携母平安抵达。”
乔琰朝着他身后看了眼,却并未看见他的母亲,只见一剑眉星目负枪而立的少年人,显出一番卓尔不群的气度,问道:“不知令慈……”
徐福回道:“母亲乘车在后,因闻听乔侯方进县城,令我尽快赶来。”
他话毕,又侧身引着乔琰朝着那年轻人看去,说道:“且容我先给乔侯介绍一人。”
“先前我与母亲途径长治遇贼寇险些不保,正是这位义士相救的。此人出自冀州常山郡,一手枪法当真好本事。因他言及有要事要见此地县令,我便请他一道来了。”
在听到冀州常山郡的时候,乔琰便不由心中一动。
而徐福话音刚落,这年不过十五六的少年上前来行礼所说的话,无疑印证了乔琰的猜测。
他拱手开口道:“常山赵云,见过君侯。”
第42章 英雄之酒
赵云……
虽然说已经在清剿黄巾之时见过曹操、孙坚和刘备,在前来此地之前,乔琰也知道乐平与常山之间也不过是一道太行山脉的阻隔而已,却也不曾想到,会在抵达乐平的第一日便见到赵云。
乔琰甚至想点开自己的人物面板看看,她的气运数值是不是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出现了什麽变化,不然为何她上一刻还在想,以典韦的水準更适合当做一个近卫而不是县尉,就有个赵云送上了门来。
蜀汉杨文然评价,征南(将军赵云)厚重,征西(将军陈到)忠克,这“厚重”二字实在是对赵云全方位发展本事的评价。
无论是长坂坡之战、入川之战的四方征伐,还是任职桂阳太守、督军江州的留守治理,亦或者是直言劝谏还田于民的长远政见,赵云无疑都有大局度量大将之风。
虽然如今出现在乔琰面前的赵云还远当不起那个“厚重”二字,在他尚未及冠、年轻异常的面容上,多少还带有几分跳脱的锐气,但显然这种锐气更倾向于少年意气,而非是那种鲁莽意味。
不过,乔琰想将人拉拢到自己的手下,来担任这个县尉的职责是一回事,对方愿不愿意投效那是另外一回事。
乔琰心中思量不过一瞬,从赵云的角度看来,这年少的县侯也只是上下打量了一眼他这不请自来的陌生人后便问道:“不知足下所为何来?”
赵云道:“为太行山中匪寇而来。”
在听到赵云的回答后,乔琰心中所想正是“果然如此”四字。
他果然不是慕名来投的。
这世上没有这样多的好事。
但这也实在不奇怪,赵云上有兄长,若非因常山郡的推举,加之常山父老在权衡公孙瓒和袁绍后,觉得公孙瓒更有行仁政之象,他大约也不会在初平二年前去投奔,而后又因兄长过世而回乡守孝。
此时的赵云更不可能像是徐福一般,因见她在黄巾之中的行事有世所罕见之态,故而生发出愿为牵马坠蹬的想法。
为除贼而来,也显然更合乎乔琰对赵云的固有认知。
这少年给出了个足够直截了当的回複后又道:“常山郡人褚燕于黄巾起义后领数千人聚衆作乱,为避王师锋芒遁入太行山中辗转作战,时而出山掠夺城镇,云不忍见乡里受难,闻听君侯将入主乐平,而太行山匪也或有袭扰乐平之可能,故而前来一试。”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