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页(1 / 1)
('
倘若换一个时间,也倘若让乔琰知道袁绍信中所说,她只怕还得称呼对方一声高瞻远瞩。
檀石槐的时代过去后,和连之子和步度根兄长魁头之间的争权的确导致这北方异族的进一步分裂,随即而来的北方双雄步度根与轲比能二人,更是保持争斗到了魏明帝时期,最终以步度根之死,轲比能败走漠北作为落幕。
但这是一条政治正确的建议,和乔琰觉得它不适配于如今时候并不矛盾!
时隔一月有余,张懿方才在得到了袁氏的建议后,迟一步地发出了这封写给乔琰的回信,信中虽没有对她提出建议的指摘,但也以颇有些高高在上口吻地提到,乔侯经营乐平这一县之地甚至还未满一年,所提建议的收益与否还未曾明确,州府将会谨慎考虑。
谨慎考虑?
虽然知道这到底是跟对未来的知晓程度不同,乔琰还是想骂一句竖子不堪与谋。只不过她身为县侯,一言一行都得考虑周到,只说了句“步子迈太大了”。
张懿可不觉得这是什麽步子迈太大而不顾并州之内的举动,他更认可袁绍为他提出的这个计划,这也无疑是他即将在对外经营上大展拳脚的开始。
只是短短一个半月后,一条加急的情报飞马过太行,入晋阳而来。
信中所言——
中平二年七月,三辅螟。
何为三辅螟?京师三辅之地,当先爆发了蝗灾!
第63章 箭射……
三辅有螟,并州也必然难逃影响。
京兆、冯翊、扶风三地,在原本就还未从此前的欠收情况下缓过来的当口,肆虐的蝗虫不得饱食,也便会随即扩散到司州附近的几州。
在刘宏统治期间,出现过的最重的一次蝗灾,就扩散了七州的範围。
绵延横亘的太行山或许能阻断大军的入侵,却挡不住这些入侵的蝗虫。
要知山中草木可食,维系住这些越境的蝗虫生机后,翻过山来的麦田就成为了它们掠夺的对象,也足以支撑它们扩散并州全境。
何况,如今还是夏日。
并州在司州的北边是不错,但也还没有寒冻到能将飞蝗冻死的地步。
哪怕是最北边的云中雁门一带,此时的气候也尚算宜人。
飞蝗啊……
可一日飞行三百里的飞蝗!
或许在这条消息送到并州高位官员案头的时候,第一批从三辅扩散而来的蝗虫也已经抵达并州境内了。
刺史张懿接到这消息的时候悚然一惊,乔琰也并不能免。
饶是她已经从种种迹象中看出了蝗灾发生的必然性,在当真确切收到三辅蝗灾的消息之时,她所感到的也并非是一种果然如此的慨叹,而是难言的紧迫感。
算起来,在乐平县内对蝗灾的防备绝对远胜过并州境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就连在山田之下放养的鸭子都是为蝗灾而準备的。
可乐平乃是乔琰收容人口,建立事业的基本盘,无论是在産业还是农事上她都在这一年中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她绝不容其中有失。
何况,这也是她头一次应对蝗灾。
那麽面对未知的东西而産生忐忑的情绪,着实也不能怪她。
她捏着手中的书信当即步出了房门。
在这信报中还有一件尤其荒唐可笑的事情。
历来的天灾大多需要找一个替罪羊,尤其是朝中三公位置上的,大多会以此人的免职来表示,天灾的发生是因为有人处在不合适的位置上。
但或许是因为如今三公位上的早已经在互相的位置上轮换了不知道多少次,免无可免,更因为刘宏并不太乐意于维持天象与朝中有关的说法,总之他在此时做出的选择是——
将从冀州牧职位调动回车骑将军的皇甫嵩,以攻克北宫伯玉失利的罪名给免职,新任的车骑将军张温自京师出发前去平叛,同时随军的还有乔琰的一位相识。
正是鲍鸿。
鲍鸿因护送乔玄遗体抵达乐平,再替乔琰往京城中送上奏表的行动,也算是得了一点福祉,又因为替她送交礼物的缘故,混出了点眼缘,最后这出征凉州的副将差事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虽然还是个校尉,但能随军出征的校尉必然要比寻常的北军校尉要权力高出不少。
鲍鸿因此觉得自己也算是欠了乔琰一个人情,便于京师出现蝗灾、张温替代皇甫嵩对阵凉州叛乱之时,派了个腿脚勤快的信使将信送到了乐平。
这信使前来的速度不慢,因而乔琰与张懿得到蝗灾的消息不过前后脚而已。
若是真等到张懿通知各郡……
或许就迟了!
乔琰刚让人酬谢了信使,在山中巡逻的褚燕就让人来报,在南边的山岭之中意外发现了飞蝗蹤迹。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