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页(1 / 1)
('
可他们纵然在此时想提出什麽反对意见已经来不及了。
董卓手中的圣旨乃是正统,起码能用来说服那些如今归入他麾下的北军五校。
而那些原本属何进的军马,在董卓便于掌权的收拢过程中,可称为大将军死忠的都被他给砍杀殆尽了,唯独剩下的便是为求一个富贵的。
那他们跟着如今圣旨在握的董卓也没什麽大不了的。
在足够强大的兵权面前,就像先前重病在身的刘宏,无法以一道圣旨便褫夺何进所拥有的一切,此时的袁隗除了痛骂董卓反複之外,根本没有任何能有效制裁他的手段。
甚至还被董卓给骂成了叛逆。
也正是在董卓堂而皇之提出立刘协为帝的同一日,车骑将军何苗死于乱刀之下。
先前在中立态度的桓典与杨彪还好说,袁绍与袁术这两兄弟只能率衆跑路,以免步了何苗的后尘。
董卓的这一出先借势后反水无疑玩得非常漂亮。
而他随后快速扶持刘协上位,自请为太尉,又将豫州牧黄琬调回洛阳为司徒,以卫尉杨彪为司空,追理陈藩、窦武旧案,恢複爵位,擢用子孙,啓用党人的行为,更可称得上是在袁氏意图以身份和名望压制的情况下,打出的一记格外漂亮的组合拳。3
在这样的局面下,袁隗等人彻底无法再用什麽提携之恩来压制住董卓了。
虽然进入京城之前的局面与原本不同,但在李儒给董卓的一番谋划之下,他依然达到了原本的战果。
或许唯独的不同只是——
在洛阳以北,越黄河跨太行的并州境内,还有一位孤悬在外的托孤之臣,忠良之后。
在乔琰自雁门回返到晋阳后,她便迎来了自并州之外前来的几波访客。
第一位便是荥阳名士郑泰。
在何进接受了袁绍的建议征调董卓入京之时,他便选择了弃官北上,进入了并州。
这一路行来在并州所见的景象,让他当即意识到,只怕洛阳之中的那些人还是看轻了这位乔侯!
这也让他毫不犹豫地在收到了何进身死而董卓进太尉的消息后,选择直向州府报道,意图求见并州牧。
另外几人则是恰好凑到一处一起来的。
发明乾象历法的天文与数学家刘洪,在马钧与毕岚的陪同下一并前来,简直像是个空降的理科大礼包。
乔琰一面为这几人的到来而觉欣喜,一面又觉马伦为了庇护那些助手而留在洛阳,实在是一件太危险的事情!
尤其是,此时袁氏还面对着失势的情况!
她的太史令官职乃是刘宏册封,即便董卓承认刘宏传位诏书的正统性,也未必就意味着,他也同时承认那太史令的官职。
太危险了!
她心中不免为马伦捏了一把冷汗,也越发确定,自己需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出兵时机,才能将她给保下来。
这份隐忧并未在她的脸上表现出来,与马钧毕岚等人恰好在路上遇到而同来的鲍鸿,便看到乔琰转向了他所在的方向。
因她方从塞外回来,这目光之中似也含着一缕沙场征伐的鲜明锐气。
鲍鸿不由心中一凛。
来不及多想这几年的时间在乔琰的身上发生了多少变化,而是想到张让在南宫被攻破之际对他的请托,鲍鸿当即跪倒在地,将手中的诏书举到了乔琰的面前。
他仿佛完全没意识到,这并不是个正常宣读圣旨的姿势,高声说道:“请乔侯承先帝遗令,起兵入京护驾!”
第122章 出兵决定……
这是一封特殊的诏书。
在刘宏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哪怕她这位并州牧的年纪还是太小,又哪怕再引入一太强势的外援可能招来其他祸端,刘宏在死前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但其中稍出现些差池,这封授命护驾除贼的诏书都很有可能送不到乔琰的手中。
所以她也早做好了手中并没有此物的準备。
可有了这个从先帝手中授予而来的诏书,她便有了更加名正言顺进军的理由!
鲍鸿带着部从来投是一喜,他带着这诏书而来却是另外一喜!
她伸手握住了这封呈递在她面前的诏书。
当然从鲍鸿所能感觉到的角度,是先有一道虚握的力量加诸于这诏书之上,而后才被牢牢握紧在了对方的手中。
她只是犹豫了一瞬,便接下了这个在鲍鸿看来宛然如烫手山芋的东西。
“鲍校尉起来吧,这是宣旨不是送战报,你如今是京城之乱的亲身经历者,先帝直属军队的校尉,不只是个信使。”
鲍鸿后知后觉意识到,他这姿势属实像是士卒给将军送信保的样子。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