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页(1 / 1)

加入书签

('

去!为何不去?

在这子午岭之西的泥水河岸,据传是当年匈奴与羌胡进犯最喜欢经行的一条路。

不过如今展现在乔琰面前的只是好一番人烟稀少的状态。

那泥水自庆阳为界,北面有东西二河,西为环江东为白马水,至于庆阳之南,也被称作马莲河。

位处于环江和白马水之间,临庆阳而立的,就是在荀攸话中提到过的射姑山。

乔琰望着眼前微微泛黄的河水,收回了朝着西边望去的目光,开口说道:“说到射姑山,便不免想到一个人。永和六年春,大汉征西将军马贤,与且冻部落羌人战于射姑山,马将军与其二子均战死于此地。”

“自永初七年到永和六年的二十八年间,马将军杀羌人共计两万一千多人,但射姑山之战,其未乘羌人聚合之机进攻,不恤军事,爱重钱财,有此一败实不足惜,自马将军战没,皇甫威明大器晚成,终现名将之姿,方有日后的凉州三明之一。”

“这射姑山倒可以称之为警醒之山了。”

荀攸本以为她此言乃是在陈说历史,却又忽听她说道:“公达,也幸而有你提醒。待回去之后便如你所说去做吧,我会先见一见呼厨泉,随后的指令都由你与奉孝负责。”

他朝着乔琰望去,正见这黄土高原之上的长风将她的长发与披风吹起,露出对方明利到令人心折的目光。

这位年岁甚至只有他一半的并州牧,在此时所展现出的英主风姿,实在是让人见之难忘。

他也在此时无比深刻地理解到,如郭嘉和戏志才这等平日里恃才放旷之人,为何会对她如此尊重看好。

他翻身下马,朝着对方深深行了一礼:“请君侯放心,攸必替君侯免于后患。”

何为后患?

正是这些南匈奴部衆在被迁居前来此地后,会否有如脱缰的野马,在与周遭羌人部落交流,营造给董卓以及马腾、韩遂等人看的假象期间,干脆从假反变成了真反。

以南匈奴人的行事作风,便是他们有父母妻儿还在乔琰的手中,也显然是没什麽约束效果的。

唯独能够牵绊住他们的,只有利益而已。

好在比起韩遂与马腾,乔琰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而对如何鞭策这些南匈奴人,他心中已有了一番盘算。

他刚收回思绪,便看到乔琰并未因为已经达成了现场勘探的目的打道回府,而是让身边的随行亲卫在此地安营扎寨。

见荀攸投来了个疑惑的目光,乔琰摆了摆手示意他先不必多问。

等到了营地搭建完毕,营地中一尊简易滤水装置已经在乔琰的安排下搭建了起来,又有亲兵士卒去将那泥水河中的水给取了过来。

而后,经历过了一道筛选和煮沸的河水被乔琰递到了他的面前。

荀攸刚喝了一口便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这水是不是,有点苦?”

“这里面盐含量太高了,浇灌不了庄稼。”乔琰从他的手中将这杯子给夺了过来,将其中的盐水给倒了出去。

要跟荀攸去解释这河流上游位处于冻融区,高矿物浓度的土壤水补给入了河流之中,造成了这种含盐量的陡增,大概有些难度。

不过能说清楚问题就好。

这就是此地泥水的弊病。

荀攸面色不由一变,“我此前以为此地无有种植之地乃是因为羌胡部落作乱抢掠,与其耕作不如游牧,可如今看来其中竟是有原因的,此事是我思虑不周了。”

乔琰笑了笑,“公达此前长居于颍川与洛阳,对此地的特殊情况知之甚少,也实不足为奇。何况这白马水一段不可引用,我又未曾说那庆阳以南的不可。”

“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随我南下走一段吧。”

这也算是给此前真正经历北方作战还少了些的荀攸多上了一课。

第二日乔琰便带着衆人继续往南行去,泥水过庆阳后,于宁县、泥阳一带有数道支流彙聚而来,这支流之中又分出了数道沟渠,其中不少河沟中的水清状态与那泥水泛黄的情况截然不同。

乔琰指了指此地说道:“这一片倒是满足公达所说的兵屯之所,河水乃是从子午岭上来,而非是从从上游环县一带,若再算上子午岭之中的山涧河流,要养活驻扎在此地的南匈奴部衆已足够了。”

不过若是要指望那些南匈奴人能这麽快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特殊地形下确认开垦田地的方向,显然是有些难度的。这就得专门派出个负责此事的团队做一番规划了。

只是让乔琰未曾想到的是,在将这个招募的指令下达后,主动前来报名的人里还有个特殊的存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