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页(1 / 1)

加入书签

('

他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贾诩……

他虽跟贾诩不熟,可贾诩当年被举荐为孝廉的时候,段煨还身在武威郡内,多少对他有些了解。

不过也只是听闻他先做了太尉府掾属,又在乔琰担任并州牧的时候被她讨要去做了个属官而已。再多的他便不知道了。

但贾诩是什麽人?

那是被凉州名士阎忠称为张良陈平之才的存在!

若是让他死在了此地,那还得了?

他也至多是在将阎行和贾诩等人送往长安的路上调侃道:“二十多年前,文和先生为从羌人手下求生,谎称自己乃是段公外孙,今日文和先生为让这小将留你性命,又谎称是我的故交好友……”

“先生吶,我虽与段公差了些年纪,却和他乃是同辈,您今日是一句话给自己擡了两个辈分,未免太占我段氏的便宜了。”

贾诩掸了掸衣上的草灰,回道:“时移世易而已。”

段煨问道:“可我怎麽听阎校尉说,你跟着并州牧将近三年,至今也还只是个假佐?”

这可算不上是什麽时移世易。

贾诩闻言倒也并未气恼,只回道:“若不是气运不佳,葵园峡得手,韩遂身死,这份功劳足以让我升迁,段中郎何必用此说事,倒是段中郎,跟着董贼混日子,东奔西跑的,不大舒坦吧?”

段煨没对此做出回答,对贾诩这个死鸭子嘴硬的情况,他只是含笑以对,在入了长安后就让人将他给安顿了下来。

眼下贾诩的情况不要紧,要紧的是被阎行带回来的情况。

乔琰的并州军现在已有了进攻长安的资本了!

“怎麽会这麽快!”

哪怕此时堂上还有个阎行在,董卓也几乎失态地拍案而起。

他本人、皇甫嵩、张温、孙坚,无一不可称为当世擅于统兵之人。

可他们在面对凉州局势的时候,都吃过败仗,也无可避免地让韩遂成功扎根在凉州腹地。

所以董卓虽知乔琰成功在高平城立足,也知道她和皇甫嵩会师,也绝没有想到她会在六月里就完成了对韩遂马腾的清扫。

一个投降,一个身死——

这消息像是一把迫近的刀锋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让他忽然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凉州后方平定,要再崛起一支可以与韩遂相提并论的势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事情。

就算真的有,那也不会是他的外援。

偏偏此时,这凉州小将阎行好像根本没察觉出他此刻的处境窘迫,将那封染血的求援书摆到了他的面前,好一派要为旧主报仇的模样,扬声说道:“韩将军对相国寄托厚望,然不等求援书信发出便已身故。相国难道不该出兵,为韩将军讨个公道吗?”

出兵?

董卓现在巴不得在长安募兵,继续加强防守,出什麽兵!

可看着面前的阎行,他又显然不能直接这麽说。

他不由想到了昨日段煨与他说的话。

段煨的部将在阎行入境之时跟他交过手,将阎行的实力试探得很清楚。

按照段煨的说法,阎行此人有孙坚之勇,如今只是在年岁上还差了些罢了。

韩遂死是死了,却将阎行给送到了他的面前,也不算是毫无作用。在他如今将领匮乏的情况下,更是再好不过。

更让董卓觉得坏消息里还带着好消息的,是被段煨刻意提及的贾诩,也因为阎行求援之事而被送到了他的面前!

一个到并州牧麾下接近三年,才只得了个假佐名头的文臣——

西凉名士对其器重有加,葵园峡之战可见其才,自己本人还是个凉州人!

董卓怎麽想怎麽觉得,这简直是个天赐与他的谋士!

第164章 上中下策

董卓无法不在心中激动。

他真是太缺谋士了!

但凡李儒还在他的身边,那些为了跟随刘协才来到长安的大臣,对他的举措有什麽异议之时,他还能有张会说话的嘴将其反驳回去。

又哪怕他能招揽到朝堂上的文人里,有几个是真心心向于他的,他在关中这片沃土上,都不该像是如今这样寸步难行。

对面的东汉朝廷对他的种种口诛笔伐,他此时也没有人能帮他骂架回去。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羡慕何进了。

大家都是莽夫,怎麽何进就可以拥有一批笔杆子文臣簇拥在身边,他就得是眼下这麽个状态。

何进一死,作为主簿的陈琳就投效到了袁绍的麾下,今年还帮袁绍写了个痛斥董卓挟持刘协,实非正统的檄文,气得董卓不要太牙痒痒。

现在乔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了他在凉州的后援,得到了羌人的拥戴,效率高到让董卓几乎要怀疑她是不是有凉州血统。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