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页(1 / 1)
('
董卓心中思量,防止部从里出现内应这件事,确实有提防的必要。
不过段煨能守得住凉州入三辅的要道,另外几人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
像是刚投效过来的阎行,也是不能驻扎在此地的。
所以这个建议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斟酌一番。
但想想贾诩这个建议是站在他这边的利益考虑问题,董卓还是颔首回道:“先生所说甚是。”
贾诩又道:“其二,以天子缺粮之名从益州采购米粮,快速平衡长安谷价。往来运粮之间若成惯例,倘使相国有朝一日必须取下策兵进益州,也多了一个幌子。”
董卓面上刚浮现出几分喜色,就听贾诩以相当淩厉的口吻说道:“这等交易之中就莫要用小钱了。”
“……这是自然。”董卓尴尬地笑了笑。
刘焉在董卓退守于长安之后,接下了董卓为了拉拢人而在益州牧名头之上又加封的大司马,也对董卓将他长子刘範放回来的举动表达了谢意,可要说刘焉对董卓能有什麽好感却绝无可能,至多也就是在面子上过得去罢了。
这其中无形中的潜台词就是——
他刘焉在益州境内安分守己,董卓也别想对他指手画脚。
只是作为交易,在刘协与刘辩之间,刘焉会倾向于选择刘协。
所以董卓如果想以益州的粮价购买到一部分用于长安支出的米粮,可以。
若要凭借此事在益州占据到什麽便宜,不成!
但董卓心中暗忖在贾诩这句话中给他画出的保命大饼,又琢磨着,就算不能用小钱,这笔交易里跟他平日做的无本买卖不同,需要吃上一点亏,好像也不是什麽问题。
尤其是汉中郡这地方,若能凭借运粮为借口先埋下几个钉子,难保他哪一日势穷,便可派上用场。
不用小钱便不用吧。
贾诩瞥了眼董卓的神情,便猜到董卓聚敛军资的想法只怕还没彻底打消,也不过是因为此时确实局面危急,才让他有所收敛。
他若真是董卓的谋士,或许会觉得此为匹夫鄙陋之见,着实可恼,眼下却也只当自己没看到对方的这等表现,而是以依然从容的口吻说道:“其三,荆州地界上的摩擦,请相国给刘景升搭一把手。”
孙坚在东面朝廷的敕封下加了个破虏将军的名号,让他可以凭借讨伐荆州宗贼的名义,在荆州地界上募兵。
乔琰对接下那个邺城送来的骠骑将军之名敬谢不敏,孙坚却暂时需要这个名头以擡名望。
刘表则是接下了从董卓这头送来的荆州牧的名号。
算是一东一西各领了个委任。
当然,若只是如此,还不足以让这两人进入立场敌对的状态。
可谁让孙坚这个人,实在不是个肯让自己吃亏的脾性。
早前在会师讨董之时,他就因为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不肯供给他军粮,而将其杀死。
也正因为这件事,当孙坚与刘表提及,自己需要借道的时候而过,效力于刘表手下的蔡瑁便问了刘表一个问题,“明公竟欲效张太守旧事?”
蔡瑁的担心不无道理。
谁知道孙坚说的借道讨伐董卓,会不会是又一出假道伐虢的戏码呢?
又如何能保证,因从荆州往长安的这条路不好走,孙坚会不会在需要荆州提供物资援助的情况下,稍有不趁意之处,就转头给刘表一刀呢?
如今天下动乱,两帝分立,刘表既然已经拿到了荆州牧的权柄,不必非要拘泥于立足中立两不得罪的立场,还不如直接站定刘协的立场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当然这也并不只是出于孙坚性格考虑而提出的看法,对这些荆州的世家豪族来说,他们若是选择投靠到东面朝廷下头,必然会比河北与汝颍世家的地位要低。这可不是他们能接受的事情。
与其如此,还不如选董卓。
反正在明面上还有一层遮羞布——
他们选的不是董卓而是刘协。
刘表是靠着荆州世家的支持,才能在此地站稳脚跟的,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种选择。
这也正是为何,在董卓和袁绍收到的消息中,荆州牧刘表与破虏将军孙坚之间,已经发起了局部的摩擦沖突,随时可能将战局扩大开来。
看看周遭,那志大才疏的袁术连扬州一个小小的庐江郡都没能拿下来,明摆着是不可能与孙坚联手解决掉刘表这个麻烦。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表的处境有优势。
发生在这场荆州地界上的争斗一旦被打破平衡,转为全线攻伐之战,因他到底不如孙坚和朱儁擅长于统兵,必然要吃点亏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