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页(1 / 1)

加入书签

('

荀彧更是留意到,当他将随信寄来的月报和书籍都转赠给诸葛亮后,这孩子虽在粗略翻看的时候,对其中一本木工机械的书籍格外感兴趣,还是先将其放在了一边,看起了从月报上透露出的并州现状。

对一个孩童来说,能克制住自己的兴趣无疑是一种本事。

他语气温和地问道:“看出了什麽?”

诸葛亮的目光久久停滞在其中的一页上,那上面正是对并州与凉州同期开展的水利工程的记载,回道:“这位乔并州,已远走在其他人前面了。水利不是无用之功,而是抵御天灾手段,可别处却还在为温饱发愁,此间堪称差异悬殊。”

旱灾若至,哪怕是徐州这等地方都难有幸免。

放在凉州和并州这种地方上,这种劳苦用心更显可贵。

“你说的不错,但我更在意的倒是这一条。”荀彧伸手指向了下一页上的一行小字,“在郑玄抵达乐平后的书院扩招,其中图谋甚广。”

偏偏其他的地方,根本防备不了这种文化掠夺。

她能将郑玄接来此地,本身也是一种本事。

各地州牧中独一份的本事!

诸葛亮忽听荀彧叹了口气,说道:“等我离开徐州去往下一处前,我会说服你叔父,带着你们往乐平走一趟。”

“无论将来情形如何,又是否要效力于并州牧……你天资聪颖,不该输在开头。”

第182章 回返凉州……

乐平所表现出的藏书丰富和全面教育,让人哪怕明知其中有诱骗进入之意,也不得不往坑里跳。

事实上,乔琰真正想要通过乐平月报这种传播介质所表现出的文化入侵,在月报的産量还没有进一步扩张开的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蔡昭姬对月报内容的编纂,也尚处在一个适应的过程之中。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抄报已在对能拿到此物的人,强势地展现出了乐平的精神面貌。

稍有些远见卓识的人都会意识到,在这种环境之下栽培出来的学子,其应对整个激蕩的社会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必然要远高于其他人。

更何况是荀彧这样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的存在。

他虽自己还要再看一看中原大地上各州的情况,打算再往别处看看,但徐州眼下的情况他已经看清楚了。

陶谦不是个庸才,却不是个能在夹缝高压中长时间生存的人。

徐州迟早要因为天子势弱、诸侯势大而被裹挟进相互吞并的交战中,成为是非之地。

而陶谦手下的种种隐患若接连爆发出来,只能让他吃尽苦头。

那麽最适合诸葛亮成长学习的地方就只有并州。

不如到并州去!

他对如何说服诸葛亮的叔父心中有数。

诸葛玄此人能在兄长死后毅然决然地辞掉自己原本的职务,前来徐州照顾孤儿寡母,实为孝义之人。其本身的主见又并不特别强,在局势判断上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

出于对荀彧给出参考意见的信服和对兄长后嗣的前途考虑,诸葛玄必定会接受建议,带着几人前往乐平。

诸葛亮也相信荀彧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问的只是:“可先生準备往何处去?”

此时的诸葛亮还并不太能理解为何荀彧不打算也一道往乐平去,明明他有几位好友身在并州,且与他时常会有书信往来。以荀彧的本事和抱负也早不该还在赋閑状态。

但荀彧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摇了摇头,转而将话题转到了今日的授课上。

因他自知自己在徐州不会久留,也只是出于不愿见少年天才被埋没的想法才在此地教导诸葛亮,故而两人之间并不以师徒相称。

可或许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份不是师徒胜似师徒的关系。

而在此时的并州,乔琰一面让人专门留意于自己送出去的几份年礼的后续作用,一面拉拢起了郑玄带来的几位贤才。

送给刘协和刘辩的那两份礼物,看似促狭嘲讽,却都有其背后的实在意义,她必须要确保其能落到实处。

而给曹操、孙策和陶谦的送人送物之礼,也正是要保证在她今年进攻董卓期间,中原局势能在她的掌控之中。

算起来,未来三分天下之中的蜀汉刘备,眼下的处境倒是要比历史上的东奔西跑寄人篱下要好,他坐在济南相的位置上也就等同于是一地太守,有财政与军务两面的权柄在手。

可济南国分属于兖州,一旦曹操意识到各地刺史州牧都已在不断扩张手中的势力,也想要先拿下兖州牧的位置再图以后,他就势必要与刘备起沖突。

曹操麾下的外来武将谋臣姑且不论,其背后的曹家和夏侯家底蕴就比刘备深厚太多。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