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页(1 / 1)
('
到时候他还能将未央宫的主殿归还给刘协。
这岂不是要比董卓在的时候舒坦多了?
李傕也在从刘协这里离开后,找上了被董卓委任为司徒的王允。
王允看着自己面前的李傕,不难从对方的表现中看出,他这种说辞里到底有多少真实可信的程度。
在李傕说起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的争斗,挑唆他不要将希望寄托在乔琰身上之时,他心中思忖——
在凉州那头暂时无法进军的时候,或许从董卓的内部对他做出瓦解,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2
这可真是个天降的好消息!
而身在凉州的乔琰也在六月初收到了个对她而言的好消息。
杨修从并州赶来凉州对她彙报各种事项,便提到了个乔琰目前最关心的事情。
“将棉花和棉花籽脱离开来的器具,已经大概敲定了方向了。君侯以乐平书院的学生来协助完成这项工作,确实也起到了效果,今年刚加入书院的黄月英和诸葛亮提出曲柄连杆的轧棉机模型,德衡觉得颇有可行性,已经在测试放大之后的情况了。”
乔琰连忙擡手止住了杨修的话茬,“等等!你刚才说什麽?”
杨修:“我说德衡已经在测试了。”
“不是,我是说上一句。”
杨修不明就里地回道:“我说,黄月英和诸葛亮弄出了轧棉机的模型?”
第189章 医学奇迹
乔琰:“……?”
杨修的再一次重複可以让她确定,自己在先前并没有听错。
他说的确实是黄月英和诸葛亮的名字。
这是什麽天降馅饼啊!
饶是乔琰已经将陆逊郭淮等人都捞进了自己的二代队伍中,手下也不乏南北名士名将,骤然听到这两位出现在了她的乐平书院内,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时空错乱感。
按照她的认知,此时的诸葛亮应当还在徐州的琅琊郡,若无曹操攻伐徐州之事,他应当在短时间门内并不会离开那里,而黄月英应当跟随父亲身在荆州才对。
她的乐平书院只是刚请来了郑玄,还没有安装什麽专门吸引天南海北人才的磁石吧?
要知道,在如今的时代下,要让有些人离开自己原本的环境,并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对年龄小的人来说。
其父母所处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几年内他们的去向。
像是黄月英的母亲,是襄阳蔡氏之女,这也限定住了她的活动範围。
所以说,这两个人到底是怎麽跑到她的地盘上来的?
在五个月前,乔琰还曾经回返过乐平书院过一趟,她可以确定,在当时这两个人绝对没有出现在那里。
现在却突然冒了出来,还是以设计棉籽分离设备的功臣出现的,这可真是——
好大一个惊喜!
杨修并不知道乔琰对这两人的态度要更倾向于喜获至宝,还以为乔琰这会儿微有茫然的神情是因为并不清楚这两人的身份,便解释道:
“黄月英乃是荆州黄承彦之女,喜好机关作物之术,因术算大家刘元卓身在并州,仰慕其所书之《七曜术》,故而前来。”
“诸葛亮则是被奉孝先生的好友荀文若给介绍过来的,来书院已有三个多月了。说是前阵子奉孝先生没少把乐平月报往徐州寄,荀文若觉得此地是进学之处,便鼓动诸葛亮与其叔父和兄弟一道前来了。”
“……”乔琰沉默了片刻,开口问道:“那荀文若如今何在?”
这真是又一个让她猝不及防的情况。
【荀彧,把诸葛亮,介绍到了,并州的书院,就学。】
这句话分开来看她都认识,合在一起就是有种说不出的魔幻。
如今却成了真实发生的事情。
偏偏这件事情,因为诸葛亮才只有十一岁,远未长到后来被司马徽评价为“卧龙”的地步,和这些书院学子看起来没有多大的分别,所以就连郭嘉都没想到要跟她彙报。
若是在早几年间门乔琰还缺人来用的时候,或许不会隐瞒这麽久。
毕竟十一岁的孩子也不是不能派上用场,完全可以和当时的蔡昭姬以及杨修一样,一边进学就读一边工作。
但在现下,并州的人事岗位已几乎没有空缺,凉州这边毕岚和国渊等人的职位都是乔琰生造出来的,她已经完全度过了缺人的窘境。
所以没人跟她提起也不足为奇。
不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就算没有这一回的棉籽分离难题,诸葛亮和黄月英也总会有出头机会的。
当然,说归这麽说,乔琰还是盘算起了让人每月一次将书院名单送到她的手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