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页(1 / 1)
('
见乔琰没有对她追责的意思,吕令雎得寸进尺地问道:“君侯,我什麽时候能跟您一道上战场去?”
“等你什麽时候长过军队里最矮一个的身高再说。”乔琰摸了摸她的脑袋,“行了,去把黄月英和诸葛亮叫过来,带上他们的轧棉车模型。”
吕令雎得了个準话,也没接着询问,当即跑去叫人去了。
没过一会儿,乔琰便见两个孩子一个抱着一袋棉花,一个抱着模型车走了进来。
时间门真是奇妙的东西。
在演义中被刻画得智近于妖,在正史上也对得起鞠躬尽瘁四字的诸葛亮,现在才不过十一岁。
和年岁相仿的黄月英一起站在乔琰面前,怎麽看都还有些孩子气。
但当乔琰让他们讲解自己的发明産物的时候,这副侃侃而谈的样子倒是让人觉得,看到的不是两个孩童,而是两个发明家。
“棉花脱籽,无外乎就是两种法子,一种是将棉籽挑出来,但这种方式必然不适合大规模处理。”诸葛亮说道:“所以我们更倾向第二种方式,月英发现能用梳篦将棉籽给直接挂出来,那麽如果从梳篦变成夹缝滚筒,应当也能让棉花从中间门出去,将棉籽留下。”
黄月英接着说道:“但光靠这个还不够,学院里和德衡先生带的帮手里也有人想到这一点了,一个问题是滚轴的转速不够均匀,一个是转动太费力的话,又起不到效果了。”
“前面那个问题,是德衡先生解决的,他在铁轴的端头装了另外一组木架,以平衡转动,后面那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我们用的曲轴。”
乔琰伸手接过了黄月英递过来的一瓣棉花,喂到了手摇机器的双轴之间门,随着曲轴带动的碾轴滚动,棉絮被从缝隙间门带了出去,而棉籽则被留在了这一端。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放大之后面对的最后一个问题了。”黄月英说道:“那就是,怎麽样能更快也更方便地将棉花喂到两轴中,以免人力送入的时候出现偏差,或者夹到了手。”
乔琰看着这个认真介绍发明的小姑娘。
《襄阳耆旧志》中提到,黄承彦在给诸葛亮介绍女儿的时候,说她是黄发黑肤,相貌丑陋,只是才能与诸葛亮相配,但以乔琰看来,这只怕是黄承彦在考验女婿。
她顶多就是肤色不那麽白皙,发色有些偏棕,五官生得颇为大气,看着不像是襄阳贵女的样子而已。
比起外貌如何,更让人在意的显然还是她的才华。
这番陈说让乔琰可以确信,她在这项脱籽机的发明中出力不小。
她和诸葛亮的这番表现,也很有后世小组作业的样子了。
还是两个人都在其中开动脑筋,没有哪个在摸鱼的那种。
乔琰顺势问道:“那你觉得用什麽方法来达成这个目的?”
黄月英回道:“我觉得应当要再设一把推刀来达成这个条件,可是这样一来,好像就不能依靠一个人完成这个除棉籽的任务了,有悖于设计的初衷。”
这也正是马钧正在折腾优化方案的东西。
乔琰想了想又问道:“你们为何没接着参与下去?”
马钧应该对他们发出邀请了。
两人对视了一眼,诸葛亮回道:“我们已和德衡先生借了书籍来看了,想先自己试一试,若做不成再去寻先生请教。”
“好志气!”乔琰拊掌而笑,“那就先如此吧。”
看着眼前这两个孩子的表现,乔琰甚为满意。
她没觉得诸葛亮在此地先研究棉籽分离是什麽玩物丧志,若研究这种能救命的东西都叫做玩物丧志的话,她也不会给毕岚以都水使者的位置了。
他也显然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又知道轻重缓急。
当他开始适应书院这个学习环境后,他所参与的讨论与课题也会越来越多的。
到时候他也自然会给自己找準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位。
而黄月英……比起诸葛亮的妻子,或许大发明家黄月英的称呼会适合作为对她的记载。
以及,现在两个人的周岁加起来都不到二十,严禁早恋。
大概是出于她的某种恶趣味,她在离开乐平书院之前,把之前那个驭兽问题又给陆议和诸葛亮丢了一份。
至于以后别人会对这件事怎麽想,谁知道呢?
她也将书院内这几个月内的扩招名单从头到位都仔细翻阅了一遍,确认其中并没有什麽其他的漏网之鱼,这才安心折返回到了州府,準备明日再往驯养信鸽的地方走一趟,而后,与留守并州的戏志才以及陆苑碰个面,商量构建信息网络的事情。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