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页(1 / 1)

加入书签

('

袁绍差点把桌子掀了。

那混账杨德祖原来还记得,他该叫自己一声表舅?

他坑起自家人的能言善道样子,可一点都看不出来,他身上还流着汝南袁氏的血!

对冀州境内杨修的诡辩发挥,乔琰既已将此事交托给他,便也并未多分去担忧。

她此时还不能回返关中。

昨日河东卫氏来信求见,身在东海的麋竺还未收到她的信,仍处幽州的刘虞也还未曾应允继任天子之位。

本着今日无事,她便打算往乐平书院走一趟。

算起来,被她寄予厚望,许要接手情报组织的乔氏姐妹,自抵达乐平至今也有三月了。

她原本是打算让她们在此地适应半年再问询有无意愿做出抉择,但贾诩李儒正在赋閑状态,信鸽哨站正在往凉州与关中扩张,明暗商路都在逐渐搭建之中,早一些问询此事也无妨。

在如今这时局下,有些东西当然是越早走上正轨越好。

不过在见大小乔之前,她还是先去寻了一趟蔡邕和郑玄。

她虽身居高位,还是不应对外表现出倨傲之态,对当世大儒合该持有礼数。

等她回返关中后,应当将荀爽也给送到此地来休养。

若非天子未决,荀爽这病体沉重的状态,早不该留在关中了。

她一边想着一边叩响了面前的门扇。

当她得到了準允推门而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蔡邕郑玄带着曹丕陆绩两个孩子,四人围坐在桌前整理竹片书简的古籍,好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

只是——

倘若她没有看错的话,在陆绩的侧脸上还沾着一点冰酥的痕迹。

而再顺势往桌子下面看去,便见四个碗若隐若现地藏在了底下,碗中正是那古代版的冰激淩。

乔琰:“……”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那麽一点眼熟?

若是没记错的话,她还只是乐平侯的时候,蔡邕跟那群小孩抢着吃楮树穗的时候,好像就是这个样子……吧?

第216章 情报委任

这两位年岁已不小的大儒,带着两个小孩,竟像是变成了幼年四人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越活越回去也不算什麽坏事,但他们这个欲盖弥彰的举动,让乔琰琢磨着,她是不是长得有点像前来查岗的恶人。

她伸手点了点侧脸,接收到她目光的陆绩下意识地伸手去抹自己的脸。

在这个举动中,他陡然意识到自己没把偷吃酥山的痕迹消除干净。

也不知道该不该说,这孩子现在便已能看出日后的胆魄。

面对这种被抓包的场面,他努力挺了挺胸膛,在抹掉脸上的痕迹后摆出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可惜他年纪还小,这副样子怎麽看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滑稽。

乔琰心中觉得好笑,却没打算当面揭穿他们,只是琢磨着要不要让人把乐平书院内的杂闻趣事都给记录下来。

这个就不必放在什麽乐平月报的杂谈板块了,但可以等过上几年这些二代都在她麾下出仕之后,来上一个乐平书院回忆录?

是不是黑历史另说,怎麽都得算是个后世史料中的有趣来源。

她心中思忖着此事的可行性,并未直接宣之于口,只是朝着蔡邕和郑玄行了个礼后,谈及了意图将荀爽给接到此地来的想法。

郑玄回道:“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我早闻荀慈明之名,却因我在北海他在汉滨,一人遭禁另一人隐居,多年间未有谋面的机会,想不到人到晚年还有这等机会。”

乔琰感慨道:“只是慈明先生牵挂时局,身体又不算康健,我有心将他请来,怕他仍不肯挪步……”

听乔琰这麽说,蔡邕和郑玄还有什麽不懂的。

无外乎便是让他们写上个邀请荀爽前来的信罢了。

这两人都与乔琰算是老相识了,此时也不由笑道:“烨舒,您这以一人带一人的法子,怕是想要将天下大儒都给收入囊中。”

她打的真是好一出毫不掩饰的盘算。

说归这样说,让他们做这件“诓骗”人前来的事情,他们也没什麽不乐意的。

蔡邕的翠鸟诗能在乐平月报上迎来这种另类的解读,便已是他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间他也反思了一番自己过往的履历,或多或少意识到了一件事,他早前的颠沛流离,和他陈说谏言和处世交际的情商不高脱不开关系。

但这种脾性上的东西一时之间想要做出什麽改变,可能不大容易。

好在他的两个女儿,小的这个直接跟着乔琰学。

在乔琰的势力从区区乐平之地扩张到并州,甚至到如今将近三州之地的发展中,那孩子也逐渐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