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页(1 / 1)

加入书签

('

他觉得自己大概没有听错,在这句话中分明是有一番给他上眼药的意味。

可这种指责也未免过于无稽之谈了一些。

刘辩安居邺城才是身为帝王的常态,难道还要让他到处东奔西跑四处采风不成?

算起来刘辩的臣子中有实权的固然不多,袁绍还是没将这邺城朝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这样说来,他完全不必对这句挑拨离间之言做出什麽特别的反应。

想明白了这一点,袁绍坦然地看到刘辩从面前的乐平月报中取出了一份,将其铺展开来。

然而在看到月报上的内容后,刘辩当即瞪大了眼睛。

袁绍还在思忖到底要如何跟刘辩说,明年要是还有这样的情况,大可以直接将乔琰的来使拦截在外,免得给自己找不痛快,忽见刘辩转头看向了他,问道:“袁青州,为何这并州写出的乐平月报上说,他们今年庆祝刘幽州即位的祭天典礼所用的太牢礼,那头猪的重量能达到五百斤?”1

这乐平月报的一月刊,按照乔琰给昭姬提出的要求,需要同时面向并州凉州与关中的“读者”。

尤其是在关中的增量,需要让这些投效在刘虞麾下的士人从建安元年的一月开始习惯于这个月报。

这就意味着,光是将关中这里的登基典礼情况告知于并州,并不只是这期月报的全部。

蔡昭姬思忖一番,觉得有必要给关中民衆和朝堂新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可现在又是冬日,不能说忽然在开年的时候再彙报一次去年的亩産,难免过于刻意。

那就只能用近期发生的事情。

发展乐平月刊到如今,蔡昭姬对“新闻”素材的敏感程度已经很高了。

她当即从可用素材里翻出了一项,便是那祭天的太牢礼。

发觉此物的规格比寻常的猪要重很多的,只有当日行到明堂辟雍参加典礼的人。

但只要有“人证”就好办了。

这还并不是只有一个特例,而是并州在畜牧养猪行当的发展下所形成的普遍成果。

乔琰领军入主长安的时间还短,并未来得及将一系列的种田畜牧框架搬到关中来,现在正好借着祭天之礼来上一出对外的宣传。

这个消息对于有人证的关中来说,听起来都有些匪夷所思,更何况是并未亲眼看到这一幕的袁绍。

他当即回道:“纸上所书,陛下不可尽信,此妄言也。”

他话刚说出,来使就朝着他投来了一个仿佛在看蠢蛋的眼神。

这个反应让他很难不揣测,这个消息或许是真的,否则他往后大可以拿着这个乔琰送来的假消息去反击。

只是他显然不能在此时将自己说出的话收回去,只能硬着头皮保持着面色从容。

他在此时又听刘辩说道:“这上头还说,天下旱情大多有周期循环,为防近年内再出现旱蝗之祸,并州凉州已陆续完成了开凿水渠的事宜,如今将发展到关中。”

在刘辩的记忆之中,还有对当年三辅蝗灾的印象。

彼时的旱灾蝗灾让三辅之地的流民陆续涌入京畿,在宫中也能听到人心浮躁之言,空中成群的飞蝗也显然不会避让开宫室,只因对它们来说无处不可去。

偏偏写出这篇记载,又将凉州并州二地水利工程介绍而来的伏寿,和刘辩有着相似的当年印象。

在她写下这些文字,以让关中民衆生出信心的时候,其中种种陈述对司隶人士来说的代入感不是一般的高。

这让刘辩下意识地就担心起了邺城的情况。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觉得袁青州好像时常走在乔并州的后面。

虽然按照眼下的情况看来,乔琰和刘虞要想稳定关中,并不是在一时之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但这种相互对峙的局面到底还可以持续多久呢?

以刘辩的经验,他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回複。

听袁绍回说近年来风调雨顺无需担忧,刘辩保持着将信将疑的心态,将手中这一份月报中与刘虞登基有关的东西都给跳了过去,而后翻起了下面的,便随手抽出了其中的一份。

可他拿起的,大概也是袁绍最不想看到的一页。

在袁绍听到刘辩惊呼出了“袁青州”三字的时候,袁绍心中一紧,陡然生出了个不妙的预感。

得亏刘辩还记得先将使者给送出去,这才问道:“袁青州,你真的欠了那麽多粮食吗?”

一听这话,袁绍眼前一黑。

之前连袁术都知道了这件事,还从远程表达了对他的嘲笑也就算了,这件事他原本是瞒着刘辩的。

反正对袁绍来说,欠了乔琰这个数额的粮食,与只欠上万石的情况也没什麽不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